中证网
返回首页

欧洲柴油库存本月料降至4年来最低点“油荒”会否出现

康恺 第一财经

  随着乌克兰局势的发展,欧洲人越来越担心柴油可能会耗尽,而这一风险正不断逼近。

  咨询公司Energy Aspects预计,本月欧洲柴油库存将降至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能源署(IEA)和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不增加生产和进口的背景下,目前欧盟、英国和挪威的柴油库存仅可使用40天。由于库存位置分布不均,某些国家将更早出现柴油短缺,如英国的柴油库存仅能维持30多天。

  光大期货能源化工分析师杜冰沁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柴油供应短缺、库存告急、价格上涨将进一步推升欧洲地区的通胀水平,“如若柴油短缺无法得到及时补充,或可能会出现加油困难的‘油荒’景象,欧洲经济面临进一步停摆的风险”。

  风险几何?

  能源贸易企业托克集团(Trafigura)和贡沃集团(Gunvor)均表示,欧洲之所以出现柴油短缺现象,主要是由于壳牌、英国石油和道达尔等公司正避开来自俄罗斯的石油供应。“自乌克兰局势升级以来,俄罗斯的原油和成品油的出口量下降了约200万~250万桶/日。”托克集团首席执行官威尔(Jeremy Weir)说。

  俄罗斯是欧洲地区重要的原油及成品油供应商。英国石油的数据显示,2020年,欧洲地区29%的原油和39%的成品油进口来自俄罗斯。IEA的数据显示,去年,欧盟自俄罗斯日均原油进口量为220万桶/日,日均成品油进口量为120万桶/日,成品油中42%都是柴油。

  杜冰沁认为,除俄罗斯成品油出口量下降因素外,俄罗斯原油进口量下降亦导致了欧洲地区柴油短缺。“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为中质含硫组分,北海与地中海原油品质以轻质低硫为主。由于柴油为中质馏分油,因此俄罗斯原油更容易产出柴油这样的中质馏分油。加之作为炼厂电力来源的天然气价格飙升,使得欧洲炼厂被迫削减成品油产量。”她说。

  杜冰沁还表示,欧洲消费者柴油需求强劲,也是当前欧洲地区柴油库存较低的原因。外媒数据显示,不同于美国,柴油占欧洲道路燃料总销量的近四分之三,柴油驱动的乘用车占比超过四成,而部分国家(如德国、法国等)柴油车占比达到近六成。

  欧洲地区柴油库存告急,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不同,有分析认为这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度,及能否快速找到替代源。在此背景下,英国,及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等国受影响较大。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该国 24%以上的成品油来自俄罗斯,进口总价达30亿英镑。如果要避免耗尽库存,该国需寻找的柴油替代来源约为10万桶/日。另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可满足波兰、奧地利、斯洛伐克等国六成以上国内的需求。

  欧洲各国或将付出更高的溢价

  柴油价格上涨,已使欧洲消费者感受到了较大的成本压力。在欧盟委员会收集能源价格数据的15年历史中,两周前,该机构首次发现柴油成本高于汽油成本。当时柴油在德国的加油站的终端零售价格为2.312欧元/升,比Euro95汽油高出5.3欧分。欧盟大部分国家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在27个成员国中,有17个成员国的柴油价格高于汽油,而在2月28日,只有9个成员国的柴油价格更高。

  不过,市场研究机构Global Petrol Price的数据显示,截至21日,德国、法国柴油价格已回落至2.173、2.009欧元/升。

  中信建投期货能化首席分析师董丹丹认为,柴油或者整体的成品油价格高企,将提升欧洲全社会的能源成本,这将为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带来通胀压力。若后期成品油价再度冲高,则将有可能对经济产生较大压力,甚至为欧洲经济带来衰退风险。

  彭博经济研究在最新报告中称,如若乌克兰局势继续僵持不下,预计2022年油价将涨至每桶120美元。欧元区经济今年将增长2.6%,通胀率则将升至6.8%。如若乌克兰局势升级,第二季度油价将为每桶200美元。欧元区经济第二、第三季度将陷入衰退,2022年全年仅将增长1.5%,通胀率则将升至8.2%。

  上述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两位分析师均认为,如果欧洲各国想缓解柴油库存短缺、价格上涨的问题,欧洲各国必须寻找新的供应源。这可能使美国和欧洲的成品油贸易活跃起来,欧洲有可能增加自美国的成品油进口。

  石油市场研究机构Vortexa的数据显示,近日美国柴油出口量持续攀升,超过了过去几年的水平。本月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的柴油出口量已升至104万桶/日,触及近三年以来高点。在此期间,对欧洲的交易量增幅最大,达到8.4万桶/日,有望创8个月高位。

  不过,Vortexa的数据还显示,目前美国的柴油库存也已降至8年来的最低水平。杜冰沁对此表示,在此背景下,欧洲自美国购买柴油还将面临着拉美等国的竞争,如果欧洲各国不付出更高的溢价,短期内仍将维持供应短缺的状态。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