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中,市场普遍关注流动性是否会再度受扰动因素影响。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6月流动性扰动因素主要是地方债发行节奏、中期借贷便利(MLF)到期量大、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缴存政策变动、资金流向和外汇占款变动等。在央行决定适当扩大MLF担保品范围后,市场对再次降准仍有预期。从流动性缺口看,降准依然有空间。短期内,流动性投放有可能向“降准+MLF+非对称加息”的“三剑客”方式转变。
局部扰动需关注
6月以来,央行多次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当下,流动性在央行‘削峰填谷’操作下,保持合理稳定。”兴业研究宏观利率分析师何津津表示,6月流动性将延续这一态势,跨季资金价格要超过去年12月比较困难。今年前5个月,地方债发行节奏明显慢于2017年。若6月地方债发行明显提速,可能将在部分时点对流动性产生扰动。考虑到近期信用风险事件频发,6月央行操作将营造相对稳定和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部分因素可能会扰动6月当月流动性。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陈健恒认为,财政资金波动性依然不低,仍对流动性带来一定扰动;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缴存政策变动,对流动性起到一定收紧作用;在美元走强背景下,资金流向和外汇占款会产生一定变化。虽然不至于有去年那么大,但不能完全低估资金面波动性,仍不可忽视一些局部性扰动因素影响,尤其是财政存款波动。
“今年以来,央行投放流动性的方式有所调整,显著特点是降准和公开市场操作的配合。”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同公开市场操作相比,降准投放流动性的范围更广,释放的数量较大、期限更长。公开市场操作更关注流动性的临时波动,从期限角度看,表现出一定的锁短放长的特征。货币市场利率中枢稳中有降,但3月底以来月末效应却更突出,这说明流动性环境整体将保持偏松状态,月末等关键时点仍需关注。
由于金融去杠杆,流动性自去年起呈收紧态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表示,可以看到现在银行同业之间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资下降非常快。在2015年、2016年主要是非信贷信用创造,但这种信贷之外的信用创造活动从去年以来开始压缩,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资金及整个债券市场情况都发生很大变化,所以流动性持续紧张背后是非信贷信用收缩过程。
从长期看,殷剑锋表示,仍有两个关键因素会影响流动性。“一是随着2010年我国人口拐点出现,整个国民储蓄率特别是家庭部门储蓄率开始持续性下降。这种情况表现在金融业就是银行‘抢’存款,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寻找资金来源。二是全球量宽收缩。当下美国经济表现良好,今年加息三次可能性很大。”
目前,去杠杆进入下半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表示,更易触发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顶层设计如何平衡稳增长、强监管与防范金融风险,是影响流动性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