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市场中已有近20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公司中包括多家上市公司,金额合计超过130余亿元。而且可以预见,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长。
从2016年底开始,受各方面因素影响,信用债发行逐渐变得困难。
一方面,是市场大环境,国家监管政策、方针要求金融去杠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让金融回归本源,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而不能在金融机构空转。这就要求企业降低负债水平。其直接影响是,金融机构对外放款受到更大约束,不论是给企业还是金融机构之间。
另一方面,国家实体经济整体情况并不乐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伴随的是货币政策的宽松。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其行业本身特点就是高杠杆,依靠资金推动发展。过去十年,房产价格持续上涨,地产繁荣进一步放大。而最近一段时间,受各种政策的限制,地产价格上涨难,同时又不得不保持高杠杆、高负债,房地产企业运转就很困难,导致目前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都遇到流动性问题。而其他实体行业情况也类似,甚至更不容乐观。
换个角度看,当前曝出债券违约情况也是好事情,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
债券违约事件的扎堆出现,侧面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于债务违约现象容忍度的提升。这是一种蜕变。以往是刚性兑付,借的钱肯定能换;而现在打破了刚性兑付,使金融行业回归本质。任何金融投资都是有风险的,借了钱就有可能还不上。这样加速了一些经营不善或产业落后的企业破产倒闭。其最终结果,是倒逼实体行业必须产业升级转型。同时,也迫使金融机构必须提升资金的管理水平,防范风险,实现转型升级。
整体来讲,信用违约事件的出现,使得企业发债变难,资质弱的企业发债更加困难,尤其是民企。投资人投资信用债也将会更加谨慎,信用差的企业要发债必须要提升利率,进一步促使信用利差扩大。从债券发行角度来看,这是市场完善信用定价的过程,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发债,不一定能确保还上本,所以信用等级差的企业融资就要提高成本,与其风险相匹配。这促使债券市场信用定价机制的形成,改变债市的盈利模式,进而推动行业走向成熟。
当前,在信用定价环境还没完全形成的情况下,企业如果频繁出现信用违约事件,就难以再发债。这对于整个债券市场发展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蜕变过程。随着整个市场信用体系的健全,信用利差的扩大,融资成本最终将会真正体现出一个企业的信用水平。
我们需要认识到,金融和实体是两个互动的层面。债券违约现象的发生,倒逼这两个层面都进步:金融机构会把钱投向优质企业,淘汰落后的企业,进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同时,金融机构自身也得以控制风险,并获取与风险水平相对等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