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间,央行公告称,从2018年4月2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日,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释放资金规模约13000亿元,其中偿还MLF约9000亿元,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大部分增量给了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
央行为什么要降准?
首先,基于基础货币缺口和资金面的压力,严厉的监管政策下,信用扩张受到抑制,紧信用宽货币政策组合是方向。
数据显示,一季度社融规模5.5万亿,同比下降了1.3万亿,3月的社融增速已经回到了10.5%的低位,M2和M1增速也再度下行,当月M2增速为8.2%,距离央行目标的9%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按照全年9%的M2增速目标,相应的基础货币增长大概需要2.9万亿,在外汇占款、财政支出等受限的情况下,逆回购、MLF等成为了主要的基础货币提供来源。目前未到期的MLF余额约为4.9万亿,月均到期量4200亿元,单纯靠继续MLF滚动发行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频繁操作也容易导致阶段性供需错配和资金面的波动。此外传统的财政存款上缴月份是1月、4月、5月、7月、10月,意味着从4月18日开始进入了持续2个月的财政存款上缴期,银行间的资金面再度面临考验,流动性紧张也会形成对利率价格的传导。而从成本考虑,1年期MLF利率为3.3%,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成本只有0.72%,且MLF最长一年期还需要占有抵押品,因此降准能为银行体系更稳定有效地注入流动性。
其次,维持经济稳健增长和缓解企业融资难。一季度的GDP增速6.8%,相对较为平稳,一方面仍表现出韧性,消费增速稳健,对经济GDP增长的拉动效应继续提升;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基建增速下滑较多,地产投资增速上行可持续性不强,出口和工业生产3月下滑较多等不利因素。外部环境上,当前中美“贸易战”局面较为复杂,考虑到3月的出口数据下滑较多的背景下,虽然有春节因素的影响,但仍反映了目前出口形势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的压力,因此需要一定的信心提振举措。一季度即使是紧信用宽货币,但是受制于信贷额度以及利率成本等因素,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也面临一些困难,从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下滑3900亿元一定程度上也体现这点。降准有助于缓解银行的负债压力,进而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事实上央行也明确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把新增资金主要用于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并适当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改善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并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
再次,配合利率市场化的需要。新任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表示,“中国正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中国仍存在一些利率双轨制,一是在存贷款方面仍有基准利率,二是货币市场利率是完全由市场决定的。目前我们已放开了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可根据基准利率上浮和下浮,根据商业银行自身情况来决定真正的存贷款利率。其实我们的最佳策略是让这两个轨道的利率逐渐统一”。结合前几天传出的管理层有意打开银行存款利率的行业自律上限的新闻,虽然可能和前期利率市场化的节奏类似,先从大额存单的浮动上限打开开始,但也表明了在回表压力下,银行负债端存款竞争加剧正在推动新一轮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在这种情况下,从商业银行的年报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银行存款利率成本的上行趋势,那么两条利率逐步并轨的过程中,通过降准引导银行间利率下行,既减轻了存款利率上行的压力,也减轻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压力。
此外,增加货币政策工具可操作空间。2016年底开始的去杠杆,前期通过引导市场利率中枢的上行,倒逼金融杠杆的去化,也看到了一些明显的成效,但是同时去杠杆的进程也制约了货币政策的手段和调整运用的空间,政策易紧难松;去年以来,如果我们定义为去杠杆2.0时代,更多看到各种监管体系和相应的法规上的完善,从源头切断杠杆重新加回来的机会,这样其实为货币政策反而腾挪出了一定的空间。尤其在去年财政政策发力更多,今年赤字约束、地方政府从严清理等背景下,本身从政策搭配上也需要货币政策更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