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资金“堰塞湖”: “宽货币”仍未导向“宽信用”
辛继召21世纪经济报道
“宽信用”何时到来
市场流动性如此宽松,何时传导至实体经济?
2018年7月以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出现微调和边际缓和,货币朝向“宽信用”引导。
有机构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7月以来,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对债市而言,信用利差普降,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利差也明显回落。政策的主线除了支持基建外,还包括支持小微企业。但目前还没有看到AA级、AAA级信用利差回落,证明从实操层面上看,银行的配置偏好还没有切换过去。
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今年以来政策对于经济的刺激效果存在边际递减效应,流动性“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也并非能一蹴而就。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表示,上半年融资收紧的幅度其实比2014年-2016年的“紧信用”力度还要大,但是并未听到有类似“资产荒”的逻辑再次出现,其实也是由于这种“资金偏松、但负债压力仍大”的矛盾状态导致。上半年资金面并非不够宽松,而是资金的宽松无法通畅地传导至资产价格。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价格数据显示,7月CPI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3%;7月P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1%。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7月CPI超预期回升,PPI企稳回落趋势初现。未来,通胀因素要关注贸易摩擦带来的进口商品价格提升以及下半年基建发力对资源类产品需求增加导致的价格上涨影响。总体来看,我国通胀水平温和可控,货币政策仍有偏宽松空间。预计短期内,市场利率将保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