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双向开放不断深化 外资机构持续看好中国资本市场

程丹 证券时报

  临近年末,不少外资机构发布了2025年投资策略。外资机构普遍认为,9月底以来的一系列增量政策正在逐步发挥效应,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不断加深,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持续优化,也让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投资兴趣持续上升。

  高盛、瑞银、摩根资产管理等多家外资机构持续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后市表现。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监管部门对外资的友好程度不断提升,海外的长线资本、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的关注程度也在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随着改革协调发力,相信中国经济和市场信心将持续企稳回升。

  中国市场吸引力强

  截至目前,高盛、贝莱德、瑞银等外资机构的2025年投资策略纷纷出炉。机构普遍认为,企稳复苏的经济基本面将为A股市场的上涨提供支撑,增量资金有望持续涌入。

  高盛预计,明年明晟(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将分别上涨15%和13%。2024年一系列政策出台推动A股估值向上重估,2025年则需要政策落实来提振企业盈利增长和股市走高。政策驱动的资金流入可能在明年加速,企业、境内个人投资者、南向资金等可能加大股市持仓。因此,高盛维持超配中国资产的投资建议。

  和高盛观点一致的还有贝莱德,该机构在“2025年全球投资展望”中表示对中国股市观点为“战术性超配”,并提出中国股市相对于发达市场,更具有估值吸引力。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政策刺激与个人投资者资金净流入是支撑明年A股市场表现的主要因素,预计2025年MSCI中国指数上涨约5%。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企稳将是重要的催化剂,更多“耐心资本”入市有望抬升市场的估值中枢。

  “对中国股票未来12个月发展持乐观态度。随着企业基本面改善,或将推动盈利预测向上修正,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景顺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首席投资总监马磊指出,2025年中国企业有望通过积极主动回购股票和改善公司治理来提高股东回报,这有利于吸引更多资金进入中国股市。

  施罗德投资在“2025年全球股市展望”中表示,中国股市现在有了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推动市场走强,并且当前的市场位置相对有利——外国投资者仍未充分配置中国市场,国内投资者持有的现金余额较高。

  双向开放加速推进

  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看好,短期离不开近期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刺激,长期则和金融市场多年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加速推进有关。

  在资本市场方面,“迎进来”和“走出去”多年来齐步推进。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富达等25家外资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相继在国内获批,花旗银行等5家外资银行在华子行获得基金托管资格,桥水等35家外商独资或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同时,A股纳入MSCI、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等国际指数的比例不断提升;中日、中新、深港、沪港ETF互通相继开通并运行,已合计推出24只ETF互通产品等。

  境外上市数量和规模也在备案制度的完善下持续增加。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今年已有约50家中国企业登陆美股市场,超过去年同期的31家;40家企业赴港上市,超过去年同期的34家,且后备企业不断扩容。

  外资投资A股市场渠道、范围进一步拓宽。《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近日发布,从五方面降低投资门槛,进一步拓宽外资投资证券市场渠道,发挥战略投资渠道引资潜力,鼓励外资开展长期投资、价值投资。

  申万宏源研究所政策研究室主任龚芳表示,资本市场通过额度放开、牌照放开直至市场制度规则与境外通行惯例相接轨,让外资不仅愿意来,也为其在中国本土的业务拓展及投资创造更便利化的条件,切实提升外资机构的投资获得感。

  后续改革举措值得期待

  在现有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外资在华投资展业将迎来更多支持举措。

  证监会机构司司长申兵近日表示,证监会坚定不移推进市场机构产品的双向开放,不断优化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提升A股投资价值。

  具体来看,证监会会同商务部明确了主权基金通过QFII渠道投资的税收优惠落地操作性指引,正在制定修订短线交易规则、程序化交易规则,并且也在研究允许对境外优质银行在华分行子行申请个人养老金投资业务方面的指标合并计算、积极研究证券行业正面清单等,以法治的方式消除外资参与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

  中信证券总经理邹迎光表示,无论是“要出国”的中国企业,还是“来中国”的境外投资者,双向跨境投融资的需求是非常强劲的,中长期来看,我国宏观证券化率水平还在加速提升,中资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会持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还将不断提高,预计境内外客户跨境投融资的需求还将进一步释放。

  “目前沪深港通在股票相关产品上已经基本满足海外投资者需求。”瑞银全球金融市场部中国主管房东明表示,下一步期待资产类别上的多样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包括国债类、期货期权等。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