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7年是中国经济战略重构承上启下的一年,那么2018年,中国经济将迈入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阶段。
A股市场在经历始料未及的大回调之后,迎来了2017年信心重塑和投资理念重塑的关键一年。极端的“一九行情”令市场参与者始料未及,它使“业绩为王”的口号变成万千投资者的真实信仰,也让“差”“假”“纯讲故事”的股票完成市场的优胜劣汰。展望2018年,旧的经济动能依然发挥着余热,新的经济动能在孕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领域在政策天平的倾斜下,都将给敏锐的A股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
但是,西方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拐点的到来,国内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改革决心决定了2018年仍是金融监管大年,资金大规模涌入股市是不切实际的,A股市场将延续2017年的存量市格局,“一九分化”的极端行情在2018年将得到缓和,市值溢价有望弱化。兵法云:“奇正相生,不可胜穷”。在股市中,“业绩为王”是正,任他行情千变万化,优质企业的估值终会与业绩匹配;政策风向是奇,新动能孕育之际,政策必将先行。2018年守正之时,不妨做个“听风者”,捕捉新时代的新机遇,出奇制胜。
宏观经济:新旧动能转换
回顾2017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总体上实现了平稳增长,甚至超出市场预期。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发力、环保限产执行到位以及需求温和复苏的背景下,PPI持续回暖,带动工业企业尤其是传统周期行业利润好转,资产负债表得以修复。
同时,棚改及因城施策等因素推动房地产销售与投资好于市场预期,为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此外,从人民币打破单边贬值预期,到外汇储备在大减之后缓慢增长,到工业企业利润增长逾20%,再到财政收入自2015年来增长首次超过8%,大大缓解了刚性支出的压力,都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展现出良好的韧性和向好的态势。
2017年经济得以实现平稳增长,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的体现,也是“三驾马车”持续发力的结果,其中尤以消费和出口贡献为大。在2017年GDP增长中,消费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伴随实体经济回暖,第三产业景气度向好,就业市场的稳定也驱动了消费增长,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企稳回升,已经接近GDP的增速。出口方面,业内专家认为,在经历了两年的负增长之后,出口增速创下近4年的最高水平,对拉动2017年经济增速的贡献较去年增加0.7个百分点左右。
展望2018年,未来一个阶段的经济工作主线是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预计2018年经济韧性仍将得到延续。
首先,全球经济整体处于新一轮复苏周期的背景下,外需将维持一定的支撑力度。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指数就2017年一直高于荣枯线50,主要发达国家PMI更是稳步向上。全球制造业加速扩张,全球贸易呈现复苏态势,金融市场亦表现活跃。IMF 预测,2018年全球GDP实际增长率为3.71%,将快于2017年。这一方面给中国经济提供了一个稳健增长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有助于通过内部购买需求的增加,带动新兴经济体产业链的景气回升,从而推动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复苏。
其次,国内供给侧改革与环保限产仍将继续发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是2018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在,水泥、玻璃等过剩行业仍会将“去产能”进行到底。不过,随着改革方向从“去”字诀向“补”字诀转化,供应层面带来的PPI上行、企业利润改善将延续,但由于边际效应递减以及重心的转移,其对经济的提振作用或较2017年有所弱化,但增长质量则有望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有望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所在。
第三,财政政策保持基调不变,财政支出的重点或是精准扶贫、防治污染乃至美丽乡村的建设等;国有企业改革则将继续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有望继续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抓手,为2018年经济惯性上行营造良好的内部循环。
当然,“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经济从高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换不会一蹴而就,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并未发生本质改变,新周期、新动能仍需以时间换空间。而2018年经济运行当中尚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引起投资者关注。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的不确定性。随着未来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叠加限购、周期等因素继续发酵,房地产投资面临调整压力,地产销售逐步回落对投资的滞后影响亦将逐步显现。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防范和控制重大风险,对地方债务的控制不会放松,这意味着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将受到制约。
二是西方经济体加息周期的来临,会否导致国内市场利率攀升存在一定不确定性。2017年尤其是下半年,M2增速和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速之间出现较大缺口,推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逼近4%。当前,经济运行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央行准确、及时地判断峰谷就显得越发重要。过去一段时间的严监管政策已经使得金融脱虚向实的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当前通胀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政策利率维持不变是较好的选择。但美联储加息、缩表等政策又从外部加大了国内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
三是通胀前景存在一定不确定性。2017年11月工业企业收入、利润增速双双下滑,意味着依靠价格上涨驱动的损益表改善已现疲态,未来PPI将自高位回落已经成为市场共识。CPI将成为通胀走势的关键指标。国际粮价低企带来的食品类CPI指数的低迷,拉低了2017年的CPI。但2018年,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让收储价格更好反映市场供求,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市场认为这可能引发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鉴于国际粮价依然在低位运行,食品类CPI会否上行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2018年是中国经济结构重塑的开局之年,宏观指标大概率将维持总体平稳,金融去杠杆将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财政政策或有保有压,货币政策亦将维持稳健中性的基调。从长周期来看,中国经济L型趋势并未改变,但新时代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值得期待,短期内即便增速有所波动也需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