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多个热点地区发布稳楼市政策

董添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杭州市、佛山市等热点地区接连发布稳楼市政策,提振购房者信心意图明显。稳楼市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放松限购区域、放松信贷政策等。此外,以郑州市为代表的部分热点地区近日开展商品房团购活动,多举措促进楼市成交。

  促进楼市成交

  12月11日,郑州市商品房团购会在海马公园营销中心开幕。

  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持团购在售商品住房。支持新兴产业单位、科研机构、产业园区、大专院校、企事业等单位,集中团购商品住房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团购房源须是“五证”齐全的现房或准现房(一年内竣工交付),在首付比例、契税补贴、公积金贷款等方面均有利好政策,同时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给予更多优惠。

  此外,郑州市明确落实购房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落实个人购买住房契税及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自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对出售自有住房后在1年内重新购买住房的,对其出售现住房已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退税优惠。

  根据中指研究院数据,2022年1-11月,郑州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42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2%。今年下半年以来,市场量价齐跌的现象更加明显,商品住宅成交规模连续5个月环比回落,11月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为12.66万平方米,达年内单月最低值,同比降幅近八成。根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11月,郑州新建住宅价格环比连续5个月下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连续7个月下跌,价格下跌态势未改。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团购会叠加相关政策支持,有利于提振消费者信心,促进购房意愿者的成交落地,短期内有利于提升购房者入市积极性,新房成交量有望好转。中长期来看,团购房对购房意愿不高的居民起到的催化作用不明显,后续市场持续性仍依赖于政策的支持力度、居民收入水平提升等方面。

  稳楼市政策持续发布

  除开展团购活动外,近日,发布稳楼市政策的城市数量持续增多。

  12月13日,杭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网站消息,杭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通知。通知显示,为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信贷作用,支持缴存职工合理的住房需求,对杭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有关政策作出调整。其中提到,结清商业贷款,购买普通住房可执行首套房政策,即首付比例30%;对于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不低于40%。

  不少地区对前期限购政策进一步放松。12月9日,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网站发布的《佛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进一步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的通知》明确,12月10日起,在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南海区桂城街道、顺德区大良街道购买的新建商品住房,须自商品房买卖合同网签备案之日起满3年方可上市交易。上述区域暂停实施住房限购政策。

  在此之前,佛山市于6月2日发布稳楼市政策,限购区域调整为禅城区祖庙街道、南海区桂城街道、顺德区大良街道。禅城南庄、石湾、张槎街道,南海大沥、里水镇,顺德陈村、北滘、乐从镇8个镇街不再限购。

  “此前,西安市、成都市、杭州市等城市已开始调整限购,说明新一轮需求端的政策优化已经全面进入到热点城市了,特别是像佛山市这样的新一线城市。不少热点地区遵循小步快跑模式,政策密度大但每次政策力度相对小一点,逐步引导市场预期、修复市场需求。”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记者表示。

  支持多子女家庭购房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已有超过300个地区出台相关政策近千条,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强,多地房贷利率达历史低位。

  近期,出台支持多子女家庭购房政策的城市数量持续增多。黄冈市政府日前印发的《黄冈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若干措施》显示,政策内二孩及以上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时优先分配,并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差异化照顾。2022年5月30日至2023年6月30日期间,在黄州城区购买商品房,二孩家庭享受5000元、三孩家庭享受10000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夫妻双方均已建缴住房公积金,在本市购买自住住房的,可以先提取本人及配偶的住房公积金,不能满足需求的,可申请公积金贷款,其贷款限额首套房由50万元提高到60万元,二套房由40万元提高到50万元。

  12月2日,青岛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实施我市多子女家庭住房公积金支持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在青岛市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多子女家庭购买青岛市首套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贷款额度满足首付款比例要求的前提下,可按家庭申请贷款时计算的可贷额度上浮20%确定。

  12月1日,安徽安庆市发布住房公积金新政,对多子女家庭首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自住住房的,最高贷款额度增加10万元。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多地继续优化楼市调控政策,对修复当地房地产市场产生积极影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