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才争夺大战与房价

吴家明证券时报

  无论就人口红利的终结,还是产业转型的需要来说,争夺年轻人才资源关乎城市的命运兴衰。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人才带来的购买力,威力自然不言而喻。

  这不只是一个买房的故事。

  小胡来深圳工作已经3年,但户口一直留在湖北武汉。最近,他开始着手入深户的事情。

  “为什么突然间想进深户?”

  “家里把武汉的一套房子卖了,想拿给我当首付,要我在深圳买房,所以得先办深户。”小胡说,“深圳买房压力很大,但我觉得在这儿工作压力会变成动力。”

  在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早已是一个很有名的标语。对小胡来说,却有着自己的见解。

  “这座城市有我喜欢的味道,是什么呢?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或许是路边的鲜花,或许是整个公司团队争分夺秒地通宵冲刺,或许是跟朋友一起吃着路边摊……许多影像浮现在脑海,但我经常对自己说:我不愿意离开,我也不想离开!”

  小胡虽然从事金融工作,但每个月的还贷压力还是让他有点担心,但他还是愿意背起这份负担:虽不能说有了房才是深圳人,但却更有“安全感”。

  短短几个月,小胡就走完了整个落户过程,在罗湖笋岗派出所弄好了手续,也开始了自己的看房之旅。

  说起深圳的户籍政策,其实早已放开,目前则是进一步放开。2016年深圳出台的《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提出,35岁以下,具有普通高等教育专科以上学历人员,50岁以下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者,45岁以下的在世界技能大赛和国家级一、二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人员,和具有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者等,都可以迁入深圳户籍。随后,深圳还出台了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几万元不等的房租补贴等优厚政策。今年1月,深圳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强调,符合条件的来深创业的外籍华人可直接申请5年有效的居留许可。获得世界知名大学学士学位及以上的应届外籍毕业生,可直接申请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

  随着很多城市对大学生落户政策的宽松化,过去对户籍管理非常严格的京沪也在松动,各大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不断白热化,科研创新型人才成为竞相争夺的焦点。

  3月21日,北京市政府网站发布了《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指出要支持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人才,加大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服务、文化创意、体育、金融、高技能等人才引进力度。3月26日,上海举行“人才工作大会”,出台《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对外公布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重点引进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领域人才,计划从建立住房支持、实施落户绿色通道和保障配偶子女相关待遇等7个方面为高峰人才提供系统保障。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广州、南京、郑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合肥等多个城市都出台了人才新政。就在临近深圳的东莞松山湖,也在近日修订出台了《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管理规定》:2017年1月1日以后新引进的人才,本科学历人才给予一次性生活补贴1.5万元,硕士、博士学历人才补贴3万元,博士人才落户再补5万元。松山湖与深圳的关系,也正是因为科技企业华为而被市场关注。

  此外,多地的人才政策多少都与房地产市场挂钩,例如安居房、公租房还有公积金贷款优惠等。无论就人口红利的终结,还是产业转型的需要来说,争夺年轻人才资源关乎城市的命运兴衰。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人才带来的购买力,威力自然不言而喻。

  在这里不能不提及西安。西安近日推出面向全国开放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西安的新举措。市场数据显示,3月22日到24日这3天,西安共迁入落户人口超1.5万人。同时,在系列新政的叠加之下,从1月截至目前西安新迁入人口已达近21万人,直逼去年迁入人口总量。与此呼应的是,一些非官方的市场数据显示西安2月房地产销量同比增长32%,房价涨幅也领先于其它大城市。

  近几年,“逃离北上广深”的说法曾经甚为流行,然而风平浪静后不少年轻人还是选择“逃回北上广深”。在小胡这样的年轻人看来,深圳这样的大城市除了房价和交通成本较高,其它生活成本其实并不比小城市高。“年轻人无法忍受没有变化的未来,会被小城市的安稳生活日渐消磨。”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最新发布的《全国40城房价透支程度排行榜》显示,全国40个大中城市中,共有19个城市呈现不同程度的房价透支状况,另外21个城市暂时没有房价透支现象。在大部分人印象中,房价透支现象最严重的或许是北上广深这类特大城市,但易居研究院研究员王梦雯表示,房价透支程度前三名的城市是厦门、天津和石家庄,其中厦门的房价透支程度最高,对比第二名的天津得分高出近70%。此外,济南、南京、福州排名也比较靠前。而北京、深圳、上海等楼市调控最为严厉的城市,市场出现明显降温,房价透支程度对比2016年有所缓解。

  对于不同领域的人才,户籍、资金、住房等优惠条件的刺激作用究竟又有多大?这个或许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只要是有足够的能力和才华,任何城市都没有理由拒绝你。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