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与科技共振 催生艺术消费新生态

  2025年的艺术消费领域,一场由艺术与科技引领的产业联动正悄然兴起,商业的力量成为两者融合的催化剂。沉浸式舞剧、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虚实交织的时尚秀场……这场业态融合正在重塑艺术消费的形态,展现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可能性。

  艺术消费的“多维感官业态”

  “跨界共生”成为业界广泛运用的模式,让文化艺术消费从单向观看的被动模式逐步变为沉浸式参与的主动行为,引发出艺术消费的“多维感官”新业态。

  2025年央视春晚最惊艳的节目无疑是《秧BOT》,16台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Unitree H1机器人与16位新疆艺术学院的舞蹈演员同台共舞。传统秧歌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机器人与舞蹈演员的默契配合,以及机器人自身的高超技艺,让这场表演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这场惊艳了全国观众的“艺术科技”秀,不仅展现了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更代表了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在传统艺术展览领域,“静态观赏”模式也被科技赋予了动态生命力。2024年春夏上海时装周期间,浦东美术馆上演了一场名为“登峰造G”的梅赛德斯-奔驰G级越野车主题秀。汽车与服装设计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实现同频互动,观众不仅能看到未来感十足的时装,还能通过AR设备“驾驶”虚拟越野车穿梭于秀场,实现视觉、触觉与听觉的多维联动。

  在文旅领域,XR技术正成为吸引年轻群体的利器。日前,XR沉浸式体验项目——《秦潮觉醒》第二季在上海首发。该项目以华夏文化为核心,将历史、科幻与解密元素结合,观众佩戴VR设备后,可穿越至秦朝参与兵马俑的“复活”仪式,甚至通过手势操控虚拟水墨画卷。此类项目不仅带动了门票销售,还衍生出数字藏品、文创周边等二次消费场景,形成“体验-消费-传播”闭环。

  科技、艺术与商业的“共振效应”

  在产业联动的推动下,艺术消费正逐渐渗透到更广泛的领域。一方面,艺术机构与科技企业、商业综合体等跨界合作,共同打造集艺术、科技、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这些空间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展览和演出活动,还通过餐饮、购物等多元化服务,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另一方面,艺术消费与其他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也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

  随着气温转暖,北京演出市场迎来客流增长,沉浸式音乐剧、舞台剧等受到消费者热烈追捧。在北京前门的一处演艺场所,沉浸式戏剧《京月风华》也备受欢迎,观众可以在这里一站式享受观剧和美食,这种结合青年人喜好的自由开放文化空间深受好评。同时,北京西城区的繁星戏剧村正在热演的环境式戏剧《朱莉小姐》也颇受关注。该剧充分运用多媒体和实时摄影等前沿科技,突破了传统舞台剧的局限,拓展了舞台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这些融合消费场景和科技创新的演出形式,正成为北京演出市场的新亮点,推动着文化消费的不断升级。

繁星戏剧村的环境式戏剧《朱莉小姐》 供图/繁星戏剧村

  2024年年底,健力士啤酒在上海打造的“浪涌实况体验店”快闪活动中,将“啤酒+艺术+科技”的创新业态进行融合。消费者通过现场设备将啤酒倾倒过程实时转化为动态艺术广告,并生成个性化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活动吸引超2600万人次关注,品牌认知度提升37%。

  在上海时装周期间,少儿超模大秀“潮起东方”在EKA天物街区举行,孩子们身着新中式服装,在3D投影的山水背景中走秀。活动同步上线虚拟试穿功能,观众可通过小程序为模特更换服装配色并直接下单,实现“即看即买”。这种“秀场+电商”的即时转化模式,让艺术表达与商业变现无缝衔接。

  科技与商业的共振,正在将艺术从“殿堂”带入“生活”。无论是沉浸式体验的感官冲击,还是跨界联动的生态构建,这些创新实践不仅重塑了消费场景,更重新定义了艺术的价值——它不仅是美的载体,更是连接人与技术、文化与商业的纽带。未来的艺术消费,必将在科技的赋能下,走向更开放、多元与可持续的生态。

  如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张晓凌所说:“未来世界将是人机互存,人类负责制造灵魂的艺术,而AI则着力于工业品性质的艺术生产,这将是艺术与科技、人类与AI互利共生的美好愿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