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中证网
返回首页

文化消费热浪下的资本趋向

  2025年,中国消费市场中,“文化”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关键词。从春节档电影票房的屡创新高,到IP衍生经济的蓬勃发展,再到沉浸式文旅项目的遍地开花,文化消费成为了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也成为资本最关注的热点。

  今年文化消费市场最现象级的事件莫过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这部史诗级的国产动画电影。当《哪吒2》票房刷新全球动画影史纪录时,成都太古里卡游旗舰店正被疯狂扫货的消费者挤得满满,售价180元的“斗天包EX版”卡牌成摞搬空,预售排期已延至6月的潮玩盲盒,印证着这场文化消费盛宴的炽热温度。这背后无论是资本的驱动还是被驱动的资本,都被“哪吒”搅动得波涛汹涌。

  《哪吒2》的“出圈”让其出品方之一的光线传媒(300251)有了前所未有的热度,蛇年首个交易日便迎来了投资者疯狂爆买,从2月5日的收盘价11.44元起,至2月17日触及最高点的41.68元,股价不仅上涨了3倍多,其间还有五个交易日涨停。总市值从节前的280亿元连续上涨最高突破1200亿元。

  而在《哪吒2》上市前夕,光线传媒的股东之一杭州阿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创投)进行了一轮减持。公告显示,2024年12月5日、6日、10日,阿里创投分别减持了部分光线传媒股份,减持价格在9.8元/股至9.96元/股,使得阿里创投不再是持股5%以上的股东。

  据悉,阿里创投此次减持主要是基于自身安排,且其不排除在未来12个月内根据情况增加或继续减少光线传媒股份的可能。这个“自身安排”紧邻《哪吒2》上市的关键时点,显然不会是简单的踏空行为,不知其中暗含了怎样的“资本秘术”。

  股价的疯狂起落显示了资本和财富的有形转移,而在无形中,资本的力量犹如“混天绫”,紧紧束缚着每一位消费者的钱包,影响着他们的消费决策。

  衍生品市场成为新的“隐形战场”,《哪吒2》的影响力延伸到各个消费领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联名的品牌数量超过20个,覆盖潮玩、食品饮料、日化、母婴、汽车、电子产品、出版等多个品类。电影观众为喜爱的IP买单,拉动了各个品类的消费。据淘宝官方数据,截至2月底,《哪吒2》周边商品销售额已经超过3亿元,打破了《流浪地球2》保持两年的纪录,成为淘系史上最吸金的国产影视IP。据悉,有超过200万人在淘宝购买了哪吒相关的周边商品,3亿元成交额中,盲盒、手办、卡牌等潮玩类商品成交超过2亿元。

  开源证券此前发布的行业报告预计,《哪吒2》系列IP衍生品收入或达100亿元至150亿元,并进一步通过电影热映扩大IP受众,IP总商业价值或达300亿元至350亿元。

  有专家说,当资本洪流退去时,唯有真正扎根文化基因的IP才能持续造血。《哪吒2》显然还是这场消费盛宴的起点,而非最高点。

  在杭州某品牌战略会上,相关负责人展示着《哪吒2》联名汽车的设计图:“我们提前一年半介入世界观构建,把混天绫元素融入车体流线”。显然,这种深度绑定正在改变商业规则。

  “哪吒”的成功是国产IP崛起的生动缩影。这预示着一个独特的“IP-数据-消费”的闭环生态正在形成。通过电影带动文旅、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不仅能够推动电影市场持续繁荣,更将持续搅动服务消费的一池春水。

  近年来,文旅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文化产品的种类越来越丰富,呈现的方式也更加多元,新业态投资趋势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云服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文化产业当中,诞生了沉浸式展览、虚拟主播、数字藏品等新的业态和产品,也让文化企业的收入不断增长。这些新出现的消费场景和积极变化,也让资本看到了文化产业中蕴含的潜力,正在不断加码这个“蓝海”市场,文旅企业纷纷通过融资、上市等方式筹集资金,以扩大市场份额和提升竞争力。

  据报道,近期多家文娱企业公布了最新融资进展。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创作的网文平台获得数百万元融资,原创IP孵化运营公司获得近亿元融资,提供AI绘画原创素材的平台获得数亿元融资。据长期关注企业投融资动向的投中研究院数据统计,2025年1月,文娱传媒领域的融资案例数量,环比增长约40%,近3个月融资案例实现三连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文化消费买单。同时,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让文化产品的种类和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在文化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其中资本运作和规律。

  资本在推动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文化产品的质量下降和消费者体验变差;资本炒作可能导致市场泡沫和风险积累等。

  在享受文化产品带来的愉悦时,我们需要审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并加强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通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市场监管等手段,共同推动文化消费的健康发展。未来,资本的介入只有长期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才能实现文化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