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设备更新需求待放,行业竞合助推高质量发展
继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11月份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下称“两新”)的落实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设备更新政策聚焦医疗等7个重点领域,拿出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直接安排到项目,同时支持企业开展工艺更新、数字赋能、绿色转型,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两新’政策的下一步安排,一方面,将开展‘两新’政策效果评估,总结延续好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将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持续以‘两新’政策推动群众受益、企业获利、经济向好。”李超指出。
在医疗设备领域,受采购更加谨慎等因素影响,国投证券统计,今年上半年,医疗设备行业招投标规模约550亿元,同比下滑35%左右。也有医疗械企在投资者交流会上直言,“今年上半年医疗设备更新项目和医疗行业整顿等因素导致招标采购继续推迟,相关业务线国内部分承担了较大的压力。”
21世纪经济报道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医疗设备采购的需求依然存在,随着政策推进、各地实施方案出台及创新支持政策频现,推迟的采购项目未来将得到释放。本土企业及跨国械企也将在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中共寻机遇,推动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
设备更新需求待释放
政策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包括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同时鼓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快医学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装备更新改造。
广东、浙江、北京等多个省份也陆续出台相关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的计划和目标。其中湖北省力争到2027年,每年更新CT(计算机断层摄影X射线机)、核磁共振、DR(数字化X射线诊断系统)、彩超、直线加速器等设备300台套,改造病床10000个;广东省目标到2024年底,更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影像、放射治疗、远程诊疗以及手术机器人等设备0.6万台。
但通过财务数据不难发现,今年以来,医疗器械市场仍面临需求挑战,政策落地存在一定延迟。中泰证券研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收入1880.07亿元,同比下降1.16%,扣非净利润272.42亿元,同比下降11.43%。不同子板块分化明显,其中,医疗设备板块收入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下降2.18%和13.74%。
“板块增速下滑主要因设备更新政策落地不及预期及医疗反腐致前三季度招投标同比显著放缓,同时部分企业也加速清理渠道库存带来短期业绩扰动。”中泰证券研报指出,伴随设备更新政策陆续在各省份落地,前期挤压的需求有望在未来中期逐步释放。
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数据服务平台医装数胜测算,第一批设备更新预计拉动600亿元医疗设备采购规模。从设备更新采购意向推进情况可以看到,随着各省市项目获批数量的不断增加,采购意向推进进度呈现明显的加速上升趋势。
其中,在国家大力支持县域医疗发展的背景下,第一批设备更新更侧重于推进县域医共体的设备更新采购项目。截至9月底,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进入采购意向阶段的金额约占22%,进入招标阶段的金额约占5.10%;城市医院采购意向约17.32%,招标进度约4.59%。
国家卫生健康委也曾披露当前县医院存在设备配置与临床需要不匹配的问题,国家层面已出台相关政策加以引导和支持,例如7月31日发布的《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参考标准》,明确重点乡镇卫生院应至少配备 90%的必备医疗设备,包括 CT、DR、彩超等。
医装数胜分析,随着医疗设备更新采购意向公告动态增加,目前我国大规模设备更新进程已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截至9月底,预算总金额超110亿元,项目总数为372个。其中,广东、浙江和湖北项目数量排名前三;广东、湖南和新疆披露预算金额均超10亿元。
本土及跨国企业同台竞速
从各省份设备更新项目具体披露情况来看,US(超声影像诊断设备)、CT、MR(磁共振成像设备)、DSA(血管造影X射线机)和DR是各省份申报的五大重点产品。其中,CT、US几乎成为所有省份必须采购的医疗设备。
欧洲放射、电子医学和卫生信息产业协调委员会(COCIR)《医学成像设备年限及分布》报告显示,我国部分医学成像设备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尤其是CT、MR、DSA,亟需更新换代。设备更新既是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能力的机遇。
巴可(Barco)苏州医疗总经理赵立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短期内确实面临整个大环境的挑战,但基于医疗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长期还是向好的。在这个大前提下,企业坚持以创新为中心,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加强和国内所有医疗合作伙伴的深度合作关系,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政策端也在发力扶持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例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对进入国家和上海市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产品,按照规定给予最高300万元支持。
以“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出发点,医疗器械产品加速创新升级。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I)的发展,AI与医学影像的结合成为近年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巴可全球诊断显示执行副总裁 Dirk Feyants 向21世纪经济报道举例,“在数字病理方面,之前都是医生用显微镜看细胞、分析这些组织,接下来都会往显示器方面发掘,然后再加入一些AI技术,这些都是企业往数字病理方面的突破。”
当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二,2014年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显著高于医药工业整体增速。广阔的市场前景下,我国早已成为各跨国医疗器械企业重点布局的市场。
Dirk Feyants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中国相较于其他国家具备的三大优势,“第一,中国投资政策开放,尤其是政策的一致性,这对企业的经营非常重要;第二,‘人’也是关键要素,不仅包括商业人才,还有研发人才;第三,中国拥有完整的供应产业链,能给我们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
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此前也表示,“中国将一视同仁支持内外资企业参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及相关政府采购和项目投资等,希望外资企业把握机遇,深耕中国市场,加大在华投入。”
随着本土和跨国企业同台竞技,国家医保局官微也发文指出,过去,我国大型设备检查市场大多被少数厂商占有,定价权牢牢控制在少数厂商中,近年随着更多企业进入这个领域,检查设备整体研发水平进步,市场竞争更为充分,给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多质优价宜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