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商业航天“千帆竞发”

刘伟杰 收藏投资导刊

  近期,我国“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仪式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一箭18星”顺利升空入轨,正式拉开中国版“星链”计划的序幕。这标志着我国向组建全球卫星互联网迈出了重要一步,将成为我国低轨卫星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华夏基金报告表示,当“航天”这个曾经离普通人很遥远的词冠上“商业”二字后,它便成为一个讲究效率、注重成本、追求盈利的行业,并在民营资本进入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我国火箭发射能力明显提高的同时,卫星发射成本及卫星建造成本有望继续下降,低成本卫星制造产业链有望优先受益。

  商业航天迎来快速发展期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续GW星座和G60星链有望逐步进入招标期和密集发射期,卫星产业链正式迎来发展机遇期。

  当前,商业航天竞争成为全球航天竞争的主要形态之一,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一系列重大政策落地释放,正推动商业航天加速发展。

  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不仅是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引擎之一。伴随着低成本商业卫星与运载火箭、低轨卫星互联网、太空旅游、太空资源利用等领域的拓展,商业航天已成为推动航天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构成国家战略性力量的有机组成。

  按照规划,2025年,“千帆星座”将完成一期648颗卫星的部署,初步构建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系统。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6.92亿元,2022年至2025年的年均增速预计保持在12.4%。

  卫星互联网无疑成为又一个全球竞速的“新战场”。业内人士称,卫星互联网是指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辐射全球,实现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通俗地说,就是把基站建到太空中,让每颗卫星都成为移动的基站,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大带宽、灵活便捷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的统计数据,2022年全球航天产业的总收入是3840亿美元。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为2810亿美元,占全球航天产业收入的73%,主要包括卫星制造业收入、发射服务业收入(约70亿美元)、卫星服务业收入和地面设备制造业收入等。

  泰伯智库认为,2023年至2028年,商业航天产业开始迎来发展黄金期。到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到2.8万亿元。

  东方证券表示,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了真正的元年,产业链开始成熟,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需求逐渐明确。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游空间段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环节率先受益,其次是地面段网络建设设备和应用终端,关注产业链各环节的核心供应商。

  卫星频轨竞争新高地

  当前,全球各国政府加快航天领域改革和商业化进程,商业航天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高地。特别是近年来卫星轨道资源和频率资源已经成为航天大国的必争之地,旨在通过商业化行动来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

  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授予多家商业航天公司收集月球样本的合同,打开了政府机构与商业企业共同开发地外天体的通道,开启了以商业手段购买外太空资源的先河。就现阶段来看,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法国、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伊朗、芬兰等。

  当前全球仍存在大量互联网覆盖盲区,超过30亿人还无法享受便捷的互联网服务。为了不在关键时刻受制于人,我国正在打造自己的卫星互联网。这个逻辑类似于GPS定位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于频轨资源是有限的,低空领域只能容纳大约6万颗卫星,而目前国外已经公布的低轨通信卫星方案中的卫星总数已经超过5.8万颗。

  根据我国2023年至2025年卫星部署计划测算,我国卫星制造市场需求预计超过2300颗,到2025年卫星互联网行业总体规模有望达到15000亿元。随着卫星发射数量的不断增加,产业链下游和横向支撑的卫星服务领域和卫星应用领域的市场体量也会逐渐上升。

  华夏基金表示,一个星球上可容纳卫星的数量是有限的,尤其是低轨卫星,其轨道资源非常稀缺,全球只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由于低轨卫星离地面最近,所以具有低时延、信号强的特点,为行业勘探、环保监测、低空经济、科学考察、海事边防、灾害预警、应急及救援通信等行业应用场景提供有力支持,而且技术门槛更低。根据国际规定,卫星轨道资源采取“先占先得”的原则,因此就成为了竞争之地。

  “商业航天如今已成为大国之间竞争的新赛道,谁能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谁就能更快更准地拿下稀缺资源,当前我国在火箭、卫星和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上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已实现百分百国产化。此外,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力之下,国内商业航天行业已经构建起比较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华夏基金表示。

  多地积极布局相关产业链

  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通过制定政策,积极争取在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布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例如,北京、上海和海南等地区正在努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十四五规划”首次将空天科技纳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的范畴,标志着商业航天产业链的聚集趋势正在形成。

  北京计划打造“南箭北星”的千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并预计到2028年具备大规模星座的建设和运营能力;上海利用G60星座建设高科技航天产业基地;海南则利用其发射场地的优势,建立星箭一体化的生产基地。西安、广州、重庆、宁波、武汉等城市也相继推出了商业航天发展计划。

  在2024年上半年,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经历了显著的资本热潮,多家企业完成了大规模融资活动。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67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额领跑,东方空间也完成了近6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深蓝航天获得了数亿元的B轮和B1轮融资,而航天驭星则完成了近5亿元的B轮及C轮融资。此外,天兵科技更是宣布完成了超过15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

  商业航天领域主要包括五个主要方向,分别是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在这些方向中,人造卫星因在多个应用领域的广泛使用,展现出较高的商业价值,市场相对成熟。载人航天和运载火箭作为运输工具,有一定成熟度,尽管空间站和深空探测

  目前由于技术限制,应用程度有限,但它们未来可挖掘的市场潜力趋势乐观。

  明泽投资创始人、董事长马科伟表示,星链通讯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的科技产业,国内的卫星互联网建设前期投入较高,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组网发射到运营实现盈利应该还需要3至5年的时间。卫星行业作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最终端,本身是盈利能力最强的环节,国内卫星运营商等一些企业通过提供数据传输、导航定位、遥感等服务,已经实现了盈利,涉及的上市公司本年度大概率从应收账款上可以得到较大增幅。

  马科伟进一步表示,当前国内商业卫星的发射成本相比国际成熟市场依然偏高。随着国家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建设加速,批量化、低成本的卫星制造有望快速到来。接下来通过批量化研制生产卫星的模式,可以进一步降低卫星研制、发射成本门槛,部分卫星的制造成本甚至可以降低到数百万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