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AI+游戏”潮起 厂商发力辐射价值

杨梓岩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在2023年ChinaJoy相关论坛上,“游戏+AI”的试验成果和应用前景成热议话题。而过去一年,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用户收获了全新游戏体验,各大厂商也凭借技术加持得以提质增效。在今年ChinaJoy相关论坛上,多位游戏上市公司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AI+游戏”已进入“快跑”时代,游戏的原生技术价值正持续向其他领域辐射。

2024年ChinaJoy展厅现场 本报记者 杨梓岩 摄

  AI与玩家良性互动

  “现在游戏里的NPC能言会道,完全不是固定套路。”“在游戏中和陌生队友交流,后来发现对方竟是AI。”“玩家形象都用AI创作,可以生成自己最理想的样貌。”……在ChinaJoy展厅里,不少游戏玩家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讲述游戏中AI带来的新玩法。

  2023年是AIGC元年,在去年ChinaJoy相关论坛上,游戏行业都在讨论“AI+游戏”的试验成果和应用前景,而一年以后,AI已经走出实验室。基于智能语音、动画、NLP等AI技术,游戏产品正通过AIGC,吸引、帮助更多玩家,完成从参与创作、到爱上创作、再到精于创作的“进阶”过程。

  AIGC使越来越多的玩家收获新的游戏体验。“《蛋仔派对》中基于AIGC打造的乐园地图‘万能生成器’已被5300万玩家所使用。”网易公司副总裁庞大智谈到,在《逆水寒》手游的“剧组模式”中,玩家只需上传视频,或输入文本、语音到游戏中,就能一键生成大片。粗略统计,该功能上线仅一个多月,游戏内诞生了数百万个玩家作品,被玩家戏称是“游戏版的抖音”。

  “起初遇到智能NPC,交谈起来还有些吃力。但越玩越发现智能NPC的表现已经趋于‘丝滑’。”游戏玩家赵先生告诉记者。AIGC和玩家不断交互、不断升级的同时,玩家也通过AIGC帮助游戏厂商完成了内容的循环输出。庞大智表示,把AI“开源”给玩家,让玩家更好地融入整个游戏的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反馈,扩充UGC内容板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从PGC主导,转型为PGC+UGC双线并行,从而缓解内容输出的难题。

  增效“快跑”时代

  AIGC应用于游戏生产环节,提质增效是重点。在今年ChinaJoy的现场,多位上市公司高管讲述了过去一年中AIGC对于游戏生产降本增效的作用。

  世纪华通总裁谢斐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世纪华通旗下盛趣游戏已在研发、设计、测试、运营、客服等环节接入AI工具,其中在游戏研发端,《传奇》《龙之谷》《彩虹岛》《饥荒》等知名IP产品都接入了AI工具,可替代一大半2D画面美术工作。此外,由盛趣游戏质量管理中心孵化的AI自动云测平台“极测信息”,已形成一整套AI测试解决方案,可实现游戏产品全自动化测试,还能够为包括游戏在内的其他数字内容开发商提供定制的产品测试服务。

  在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巍看来,现在“AI+游戏”已进入了“快跑”时代。“腾讯在今年推出了新的自研AI引擎,让游戏场景制作、内容生成等领域的部分工作效率提升40倍以上。”张巍说,腾讯在内容生产管线、游戏角色训练、智能体动作生成等方面发力,如《火影忍者》手游中,针对格斗游戏的大规模强化学习方案,让训练需要的时间和资源下降了90%以上。

  “我们利用不同AI技术构建起了工业化生产管线,涵盖视觉、语音、大语言模型等技术方向,助力研发、运营、发行等环节增效。同时,我们也最早在游戏行业内完成首个垂类大模型(GiantGPT)备案,率先投入商业化应用。”巨人网络AI 实验室负责人丁超凡在展厅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AI应用于游戏工业生产后,提质增效显而易见。”

  构建跨领域生态

  “我们更希望看到,AI能够通过游戏这个小世界的测试,帮助人类更高效地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庞大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今年ChinaJoy论坛上,构建跨领域生态,让AIGC向多行业延伸也成为不少头部游戏厂商谈论的话题。

  张巍将此总结为“价值辐射”。他表示,游戏的原生技术价值在近年持续向其他领域辐射。例如,基于腾讯自研游戏引擎和南航自研虚像显示技术等打造的全动飞行模拟机视景系统。运用游戏科技支持的“数字中轴”项目,也即将发布阶段性成果。“除了在游戏业务领域的直接布局外,世纪华通还依托‘以虚强实’理念,在数字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方面展开广泛的实践应用。”谢斐也谈到。

  今年,网易也在AI工业领域和软硬件结合上做出了尝试。庞大智介绍道,“灵动”是网易伏羲基于自研工业大模型和AOP技术思想打造的机器人品牌,旗下挖掘机器人和装载机器人两款产品,已经参与了10多个省份的50个重点建设项目,去过零下20度、海拔4000米的高原,覆盖矿山、港口、搅拌站、学校等多种应用场景。“要构建跨领域生态,加速AI在千行百业的渗透落地,创造更大的技术能量。AI的应用场景正从行业走向社会,从少数人手中掌握的黑科技,成为多数人的好工具。”他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