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向锦武:着力“造天车、修天路、筑天网”

杨洁 见习记者 王婧涵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得益于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低空经济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越滚越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向锦武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随着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我国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内容,低空经济市场热度居高不下。向锦武认为,目前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变革机遇期和战略发展期,越早进行低空经济的前瞻布局,越能在低空经济的蓝海破浪前行,占据优势。

  关键技术助力“天车”起飞

  “通航的概念在十年前就曾经提出过,现在再次提出,主要是随着技术创新,曾经的通航飞机、直升机得到了简化,性能得以提升。从原先直升机上要求很高的螺旋桨、上百公斤的发动机,到现在eVTOL通过多个小螺旋桨和轻便的电池也能很好地飞起来,技术的进步为低空经济带来了机遇。”向锦武告诉中证报记者。

  无人机、eVTOL等航空器是未来整个低空经济最主要的载体。让“天车”飞得好,是发展低空经济重要的第一步。续航和飞行控制的能力是目前人们对低空飞行器最为关注的问题。

  向锦武提到,针对航空器eVTOL本身,技术应在能耗方面做减法,在能源动力方面做加法:一方面通过高效的气动布局、轻量化高强度的结构设计对飞行器减阻降耗;一方面通过研发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提高续航能力。

  在飞控系统方面,低空航空器应主要注重提升“眼睛、小脑、大脑”的能力。向锦武表示,在环境感知、定位和避障上,需提升航空器安全性,发挥“眼睛”的作用;在航空器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上,要优化垂直起降技术、自主起降控制系统,增强“小脑”的能力;在飞行过程中,解决航空器自主决策、路径规划等技术难题,开发“大脑”智慧。

  向锦武表示,在未来,新型低空航空器装备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无人机等航空装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将加快突破,技术水平转向国际领跑。针对不同应用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

  “修好天路、筑成天网”

  低空空域管理是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一环,修好天路,筑成天网,才能保障低空航空器的安全飞行。

  向锦武认为,低空空域管理应重点解决天路划设、天车运行监督等问题。他表示,要发挥智慧低空新基建的优势,完善低空智慧新基建,应在着力建设基础设施网、空中航路网、通信导航网、空域管理网、低空服务网“五网”的基础上,还应打造新一代的低空经济数字化监管和服务平台,建设“感-传-算-控-管-服”一体的智慧空域管理系统。

  向锦武介绍,一方面可以建立“天路”的分类划设标准和灵活使用机制,提升低空空域的精细化和动态化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建设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以三维空中地图、城市信息模型(CIM)为基础,建立天图,合理规划低空飞行航路航线。此外,可以利用5G、6G网络、低轨卫星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突破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的管控机制和技术。“一方面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冲突,及时地对违反运行规则的航空器进行介入,完全掌握它的控制权;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航空器进行定制化服务,提升城市低空服务的效能。”向锦武说。

  同时,向锦武还特别强调了低空空域管理“车同轨”的重要性。“现在各地方加速发展低空经济,但不同部门、不同省份之间不太协调。低空飞行涉及空域管理、质量监督等很多部门,还需要不同省份之间的在‘天路’‘天网’上的连通。因此想要不走弯路,需要有一个强力部门指导,给出统一的低空空域管理标准。”向锦武表示。

  因地制宜发展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形态,低空经济涵盖空中物流、旅游、通勤等多个领域,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具有鲜明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根据测算,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底,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

  “我国低空经济正处于变革机遇期和战略发展期。越早进行低空经济发展前瞻布局,越能在低空经济的蓝海中破浪前行,占据鳌头。”向锦武说。

  他建议,地方应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制定差异化的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战略。各地应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发展各自的低空特色产业。例如,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低空旅游,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无人机智慧农业;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可以发展低空交通,建立立体交通网;长三角、粤港澳等具有制造业集群的地区,可着重发展高质量的通航制造产业。“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十分丰富,相信未来低空产业的布局也会更加多样。”向锦武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