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更新、换新!多地出招

李雁争 上海证券报

  最近,山东、山西、广东、辽宁等地积极对接国家政策,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的落地实施。

  记者梳理地方版“更新+换新”实施方案发现,高水平工业技改、消费品以旧换新、农业机械装备升级是多地的发力重点,将给相关行业带来发展的机遇。

  机床行业迎来新动能

  工业领域的更新升级是各地的发力重点。

  近日发布的《山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提出,聚焦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重点产业,“一业一策”制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案,更新换代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山西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应用先进适用设备,推动设备向高端、智能、绿色、安全方向更新升级;广东提出,大力实施标准引领行动,推动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提升“广东制造”质量水平,增强广东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工业领域的更新升级将直接利好机床行业。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毛予锋表示,每次设备更新行动都对我国机床产业起到重要促进作用。2009年设备更新行动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还奠定了数控机床产业基础,培育出一批以数控机床为主打产品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设备更新行动涉及大批量采购机床产品;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属于需求侧的新动能,可预见随着消费品销售增加,相关消费品上游制造环节也会产生新的设备更新或者添置需求,进而带动机床产业销量提升。”毛予锋说。

  中泰证券分析称,国内上一轮机床消费高峰在2011年至2015年,按照8年至10年的更新周期,2019年至2025年大批存量机床将进入更换周期。在更新周期叠加政策催化下,国产“工业母机”企业有望充分受益。

  东海证券认为,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于生产加工的速度、精度、效率等提出更高要求,五轴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产品有望得到推广。在本轮政策支持下,先进设备改造升级需求或得到进一步释放。

  汽车和家电更新换代空间大

  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汽车和家电是重点内容。

  广东提出,深入推进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坚持“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相结合,大力开展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家装厨卫“焕新”活动;辽宁提出,鼓励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品换新,支持智能家居等消费增长点,推动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山西提出,加快推进城市公交新能源车型替代,支持老旧新能源公交车和动力电池更新换代,持续推进太原、临汾等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公交车绿色化水平。

  汽车之家CEO吴涛认为,推进汽车等大宗消费品更新换代,可有效节约用户购车、用车、换车的成本,开拓万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表示,中国汽车保有量超过3亿辆,目前传统燃油车的普遍换车周期在6年至8年,新能源换车周期3年至5年,预测今年乘用车市场消费增量将有40%来自以旧换新,以去年2600万辆的乘用车销量计算,今年大约有1000万辆乘用车将来自以旧换新。

  “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利于推动消费市场加快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分析。

  据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预测,未来3年至5年,家电市场高端用户新增需求将逐步上升,以旧换新为主的存量转增量将超过50%。

  多重利好提振农机市场

  我国今年将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农业机械装备升级也是各地的发力点。

  山东提出,继续实施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制定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广使用智能终端和应用智能作业模式,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山西提出,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结合全省农业生产需要和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加大能耗高、排放高、损失大、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淘汰力度。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信息处副处长朱礼好认为,老旧农业机械以旧换新,将会激发广大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形成农机更新换代规模效应,为低迷的农机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国投证券研报显示,国内农机市场将在2024年进入设备更新周期,2024年至2025年的设备更新需求增速有望达25%至30%。

  接下来,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将实施,有助于更新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新一轮补贴政策将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核心,将更多先进适用机具有序纳入补贴范围,重点支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农机装备补短板、丘陵山区特色产业提升、农业其他领域发展急需,以及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农业机械推广应用。

  国投证券分析,随着国内设备更新政策、农机补贴政策落地,国产农机在新能源技术、数字化技术的新赛道上有领先优势,种种利好叠加,将有利于有研发能力的头部农机企业发挥更大作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