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造车新势力3月份交付量齐涨 新一轮降价让利开启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龚梦泽

  截至4月2日,国内造车新势力陆续公布3月份成绩单。《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被统计的7家车企3月份销量均环比上升,其中,5家销量超过1万辆,回暖趋势明显。

  具体来看,AITO问界交付量拉高至3万辆以上,以3.17万辆稳居榜首。理想汽车以2.9万辆名列第二,零跑汽车、极氪汽车和蔚来汽车分列第三至第五。位于队末的小鹏汽车和哪吒汽车交付不及万辆,分别为9026辆和8317辆。

  “华理零”锁定前三

  3月份,华为鸿蒙智行旗下AITO问界表现强劲,全系交付新车3.17万辆。其中,问界新M7单月交付新车2.46万辆,上市累计交付量超过12万辆;问界M9交付新车6243辆。依旧保持强劲势头,继续位列造车新势力新车交付榜第一位。

  理想汽车紧随其后。3月份,理想汽车交付新车2.9万辆,同比增长39.2%;一季度共计交付8.04万辆,同比增长52.9%。截至2024年3月31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71.38万辆,成为首家达成累计交付70万辆里程碑的中国新势力车企。“理想汽车将更加聚焦用户价值,持续提升产品力和服务体验。”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说。

  零跑汽车和极氪汽车增幅抢眼。3月份,零跑汽车环比增幅居首,月交付1.46万辆,环比增长121.86%,同比增长超136%;一季度累计交付达3.34万台;极氪在3月份交付1.3万辆,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73%。一季度极氪汽车共交付3.3万辆,同比大增117%。截至目前,极氪汽车累计交付近23万辆。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曾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电动汽车品牌中,在相同销量情况下,极氪汽车毛利率较好的原因:一是极氪汽车掌握了核心技术,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得到体现,二是吉利汽车的协同效应已显现,品牌战略优势逐步形成。

  蔚来汽车方面,公司3月份交付新车1.19万辆,同比增长14.3%,环比增长45.9%。2024年一季度,蔚来汽车共交付新车3.01万辆。截至目前,蔚来汽车已累计交付新车47.96万辆。

  相比行业和同行的整体回暖,小鹏汽车和哪吒汽车的交付量依然未越过万辆水平。3月份,小鹏汽车共交付新车9026辆,环比增长99%,同比增长29%;哪吒汽车3月份全系终端交付8317辆。

  “哪吒汽车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深度参与价格战。”哪吒汽车创始人张勇表示。此外,公司桐乡工厂正在进行改建扩建工程,亦会对3月份和4月份的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多家车企宣布降价让利

  面对“新新势力”小米汽车进攻的炮声渐隆,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6家车企宣布降价或变相降价,幅度在5000元至2万元不等。

  4月1日,蔚来汽车率先宣布推出10亿元油车置换补贴,针对油车置换用户给出1万元补贴。此外,油车用户置换蔚来,可获得最高1.5万元的选装基金、价值6498元的NIO Phone抵用券一张、价值约3600元的换电券(36张)以及价值4560元的全域领航辅助(NOP+)一年使用权。

  同日,极氪汽车推出007后驱增强版,售价为20.99万元,成为极氪007的入门车型,比目前的在售车型起售价足足下探2万元。AITO问界也宣布了针对主力车型M7的限时降价。记者查阅鸿蒙智行App显示,问界新M7入门版——M7 Plus大五座后驱版车型售价调整至22.98万元,同样下调2万元。

  跟进降价的还有小鹏汽车,官网显示,2024款小鹏G9购车立享智驾补贴,现车限时减免最高2万元,售价跌至24.39万元起。

  对此,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达了担忧:“各车企一方面被卷入价格战漩涡,不断降低售价;另一方面产品升级换代又要不断加大投入,盈利能力受到极大考验,迫切需要调整盈利模式。”

  面对新一轮降价竞争,传统燃油车企并没有选择置身事外。一汽大众官微宣布,4月1日至4月23日实施限时追加补贴政策。其中,全系追加现金补贴至高5000元、追加置换补贴至高4000元;探岳、探岳X、探岳GTE、迈腾车型限时至高享商业险免单,启动变相降价。

  此外,奇瑞汽车官微也宣布,限时指定车型购置税全免,更有旧车至高抵30000元、抽49999元大额购车券等优惠。本次补贴置换季活动涵盖瑞虎8PRO冠军版、瑞虎8PLUS冠军版、瑞虎9、艾瑞泽8高能版以及探索06等多款车型。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看来,应对竞争压力,很多企业顺理成章就会去考虑用价格来占领市场。但通过大幅降价应对竞争,只是企业在短期发展当中的一种策略,依靠降价手段占领市场很难支撑企业的长足发展。

  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24年3月份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8.3%。数据显示,由于库存压力增大以及从业人员和经营状况指数的下降,说明可能存在供需结构失衡或行业整体经营压力加大的问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