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安徽万亿汽车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王菲 经济参考报

  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9.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居中部第一、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4%……2021年,在“芯荒”“电池荒”“用工荒”、原材料“涨价潮”、出口不畅等多只“黑天鹅”的叠加考验下,安徽省汽车产业逆势上扬,全年汽车产量突破150万辆,创近5年新高,居全国第7位,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5.2万辆,创历史新高。

  面对多重不利因素,这个省的汽车产业为何能走出漂亮的上扬曲线?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万亿”目标,安徽省下一步如何抢滩布局新的产业赛道?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汽车工业处处长马翠兵。

  “2021年,汽车行业普遍面临缺芯、电池短缺等多重外部考验,我们主动出击,积极协调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编制出台规划及行动计划,主动搭建产需对接合作平台,全方位帮扶企业发展,推进试点示范建设,全省汽车产业实现生产、效益双双大幅增长。”马翠兵说。

  在马翠兵看来,汽车产业是为数不多的融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于一体的典型产业。在新发展阶段,安徽省要实现制造强省,必须要成为汽车强省。

  面对外部不确定因素,提振市场信心、强化市场预期至关重要。

  2021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双招双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政策相继出炉。围绕汽车强省战略目标,安徽省加大政策引领,释放政策红利,经积极申报,合肥市获批国家首批换电模式应用综合试点城市,合肥、芜湖两市获批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

  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针对企业发展痛点,安徽省有针对性地打出一系列稳定供应链、产业链的组合拳,及时为企业纾困解难:组织举办汽车及零部件产需对接会,促进上下游对接合作与协同发展,与沪苏浙共同组建成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帮助江汽、蔚来等车企与芯片企业对接……“产业链协同提升,上下游对接顺畅,为应对‘黑天鹅’提供了强大支撑。”马翠兵说。

  与此同时,各项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发力。2021年,安徽省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全省再贷款再贴现余额923.9亿元,全年新增贷款6627.72亿元,突出支持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马翠兵说,2021年,安徽省汽车制造业企业克服了原材料价格上涨和芯片短缺等不利影响,整体实现较好发展。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1年11月,该省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达958家,比2020年底净增了73家。2021年全省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4%,行业营业收入约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10%。

  “新能源汽车发力,对我省汽车产业支撑作用明显。2021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实现生产25.2万辆,同比增长1.4倍,占全国比重达7%。”马翠兵说。

  2021年,国家下达安徽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预算达35.7亿元,位居全国第2位。

  瞄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奇瑞、蔚来等一批龙头车企在2021年表现不俗:

  “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克服芯片短缺等不利因素影响,销量逐步攀升,2021年12月交付10489台新能源汽车,全年累计交付高端新能源汽车9.14万辆,同比增长109%;奇瑞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0.9万辆,同比增长1.4倍。其中,奇瑞QQ冰淇淋自2021年7月启动预订以来,6个月预售期收获超7万辆订单。

  2021年奇瑞出口汽车26.9万辆,同比增长1.3倍,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从单纯贸易到品牌输出,安徽省汽车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2021年全年实现汽车出口36万辆,占全国比重的18%。”马翠兵说,作为自主品牌汽车大省,当下的安徽汽车产业正处于“由小变大”“由大变强”的跃升空间中,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万亿”目标,“十四五”是安徽汽车产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整车规划产能达100万辆的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总投资15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年产50GWh动力电池的中航锂电、年产5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海螺创业、总投资110亿元的蜂巢新能源动力电池、总投资8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长三角制造中心……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风口,抓住动力电池、整车等产业链关键点加快补链强链,集聚效应快速增强带来产业生态的优化,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版图日益“兵强马壮”。

  下一步,安徽将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政策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精心培育产业生态。“重点发展和引进车规级芯片、车载高精度传感器、智能计算平台、车规级雷达、智能座舱、车载智能终端、高精地图(定位)、车联网等技术和企业,加快产业化发展。”马翠兵说,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测试及示范应用,推进合肥、芜湖国家“双智”试点城市建设,建设工厂、矿区、园区、道路等示范应用场景,协同沪苏浙共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