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用煤高峰将至 煤价强势运行

周文天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供给减少且需求回升,煤价上涨的火焰点燃。国家能源集团煤炭经营分公司日前发布紧急通知称,由于资源紧缺,7月暂停现货销售。同时,7月神华最新一期在产地外采购煤的价格再次上调。随着“迎峰度夏”传统用煤高峰到来,加上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煤价走高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供需偏紧 看涨情绪较浓

  7月份第一期神华外购煤价格上涨15-28元/吨不等,同时神华月度长协价格上调6-33元/吨,市场看涨情绪较浓。

  中国煤炭资源网价格数据显示,日前CCI价格结束了连续近10期的平稳走势,再次迎来上涨。截至7月1日,CCI 5500大卡报收576元/吨,较前一期上涨3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8元/吨,连续第二期上涨,累计上涨6元/吨。

  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7月6日发布的最新一期综合交易价格指数为125.07点,环比上涨0.55%。其中,动力煤指数111.03点,环比上涨1.27%。5月25日以来,该指数连续6期环比上涨。

  7月6日,国家能源集团回应称,经过持续优化提升产、运、销一体化效率,国家能源集团继5月份生产运营呈现良好态势后,6月份生产运营关键指标快速提升,煤炭出区调运日均近97万吨,高于去年平均水平约8万吨,一体化运行水平创历史新高,有力保障了经济复苏情况下的能源供应。

  国家能源集团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能源集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生产运营,全力保障复工复产能源供应。一季度,面对疫情影响造成的上游煤源严重短缺、下游需求恢复乏力,煤炭市场供需两弱、价格断崖式下跌的情况,国家能源集团积极践行央企责任,深化产业协同,充分发挥一体化运营优势,维护煤炭市场稳定运行。

  “1-4月,进口煤数量增加较明显,从5月开始严格限制进口煤。”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张敏认为,煤炭供应在收缩,但从需求端看,四大耗煤行业基本恢复正常生产水平甚至高于上年同期。在供需偏紧的情况下,煤价运行偏强。

  迎峰度夏 用煤高峰将至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5月、6月焦炭六轮提涨落地,目前山东地区开始第七轮提涨;焦炭价格上涨带动焦企开工率提升,炼焦煤需求受到一定支撑。陕西地区近期安全及环保检查较频繁,部分煤矿生产受到影响。目前产区产量有限,多数煤矿排队车辆较多,电厂、化工厂等终端补库较为积极。

  “神华7月长协价大幅上涨以及国电因资源紧张暂停7月现货销售,带动坑口煤价普遍上扬。”华泰期货孙宏园认为,而华南终端企业由于进口限制,逐步加大国内煤采购,北方港口及广州港等部分港口煤价均小幅上涨,尤其中高卡低硫煤资源相对紧俏。上周南方地区仍处于梅雨季,且未来南方在一周左右的强降水期后将逐步进入高温,短期沿海电厂日耗仍相对平稳,电厂补库力度逐步增大,煤炭库存上升至1600万吨之上。

  在孙宏园看来,产区政策高压,煤矿生产受限,短期煤炭供给偏紧。南方梅雨季逐步结束,且目前主要水电站基本维持满发状态,后期水电增量有限,火电日耗将逐步上行,用煤需求将进入夏季高峰,煤价支撑力度较强。

  业内人士认为,从神华暂停销售现货专供长协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日前下发的《关于做好2020年煤炭中长期合同履行监管工作的通知》、神华包神铁路取消优惠恢复运价、神华7月长协价格上涨等均可以看出,近期市场情绪较高,煤炭长协的供给方面偏紧。今年旺季动力煤大概率供需偏紧,继续看好市场因素下动力煤旺季涨价。

  经济恢复 需求稳步提升

  进入5月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其中,国家能源集团全月商品煤生产量、铁路煤炭运输量、船舶煤炭运输量和发电量等主要生产指标全面超额完成。

  6月份,面对煤炭市场供需两旺的态势,国家能源集团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力提升一体化运营水平。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行水平刷新历史纪录,商品煤资源量超月度计划486万吨,发电量同比超55亿度,下水煤销售日均77.3万吨,多项运输产业指标接连创出单日历史新纪录,煤电协同优势凸显,总体运营形势全面向好,全力保障能源供应。

  业内人士认为,从中期维度看,煤价已经进入新常态区间,价格波动性会减弱。PMI连续数月位于荣枯线之上,显示经济在受疫情影响后恢复良好,煤炭需求将会旺盛。

  兴业证券认为,随着经济逐步恢复,下游需求稳步提升,电厂进行旺季前的补库工作,港口和下游库存可用天数处于相对高位。煤炭价格在第二季度已完成V字反转,随着旺季煤炭供需关系恢复平衡,预计短期价格将维持在“绿色区间”上沿震荡。信达证券分析师左前明认为,当前正处在煤炭经济新一轮上行期的初期,基本面、政策面、公司面共振。下半年经济复苏,全社会用电量有望大幅回升。从资本市场角度看,低估的煤炭板块将首先走出一轮系统性估值修复行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