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加速中医药事业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编者按:
6月13日,由新华社指导,经济参考报社主办,经济参考报(新华健康)、中国财富网承办的“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梳理中医药抗疫成果与传承创新发展大计。为此,本刊六版七版专门摘编了此次研讨会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要坚持安全有效的根本要求,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在“中医药抗疫与传承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做出上述表述。
于文明指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问题,实施中医药重大专项,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力争在重大疾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重大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与水平;坚持中药质量安全有效根本要求,突出质量优先,不断提高中药质量,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这一研讨会由新华社指导,经济参考报社主办,经济参考报(新华健康)、中国财富网承办。在研讨会上,“新华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启动仪式同时举行。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认为,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价值,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加速。
中医药抗疫被认可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抗击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中医药在疫病防治,特别是在防止部分轻症向重症转变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樊代明认为,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用让此次抗疫取得了重大胜利,相关经验值得总结。
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表示,“武昌模式”使社区层面大量的隔离人群能够及时得到有效治疗,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救治奠定了基础,筑起了疫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
刘保延介绍,“武昌模式”是以“中医通治方+社区+互联网”为核心,以政府主导、社区运作、通方治疗、专家指导、志愿者辅助、信息支持为特征。疫情防控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医疗条件有限的基层,如何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
刘保延认为,“武昌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把密接人员通过注册登记起来。通过使用互联网技术,跟踪观察健康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快更好地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预防和救治的目的。
于文明表示,实践充分证明,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巩固和扩大这个显著优势,就必须尊重中医药发展规律,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持续不懈努力,以提高中药质量安全和临床疗效为目标,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医药企业抗疫“不缺席”
此次抗疫离不开众多中医药企业的支持。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佛慈制药发挥国企担当,迅速投身抗疫,于大年初二就复工复产。全力组织生产安宫牛黄丸、防风通圣丸、银翘解毒丸、板蓝根颗粒等防疫药品,确保药品不断货不涨价。加大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物资的生产,先后捐赠600余万元的防疫物资。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片仔癀成为全国紧急生产“清肺排毒汤”的医药企业之一。十几天时间,公司就生产出24000包清肺排毒汤(颗粒)送到湖北抗疫一线,还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派遣武汉专家组捐赠了片仔癀、片仔癀胶囊、复方片仔癀含片等抗疫物资。
广药集团则早在大年初三便通过广东省红十字会向湖北、广东等省份捐赠价值1200万元的药品、防护物资,有80%为中成药产品。目前,广药集团向全国捐赠的药品物资价值已超过2000万元。
老牌中药企业广誉远此次也深度参与抗疫。据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广誉远掌门人郭家学介绍,公司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向湖北地区最先捐赠了价值300万元的安宫牛黄丸。疫情发生以来,已先后累计捐赠价值800余万元的医药物资、防护用品等。
在疫情防控期间,东阿阿胶先后向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多地医院捐赠了20余万支复方阿胶浆。同时,通过“复方阿胶浆免疫力关爱活动”,为湖北、广东等24个省区市约15万名一线医护人员提供了77.2万余支复方阿胶浆。
寿仙谷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共捐赠了24批灵芝孢子粉、铁皮风斗颗粒等健康产品,总价值超过960万元。寿仙谷还发起了“助力企业复工”公益活动,为164家企业免费捐助了200万元无糖型铁皮枫斗颗粒,帮助一线复工人员提高抗病毒免疫力、缓解疲劳。
而在疫情过后,更多中医药企业开始思考未来中医药如何进一步传承创新发展。“针对本次新冠疫情,我们已联合多家医疗机构开始了广药特色中药产品的临床研究,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究开发工作。”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楚源在会上表示。
“在抗疫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民众对于中医药的认可完全基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我们要有效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中医药疗效机理如何‘说得清、道得明’的痛点。”片仔癀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建顺说。
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石爱国表示,“药材好,药才好”,应对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育种等出台相应的扶植政策,加快中药材生态种植、仿野生种植,防止过度农业化种植影响药材品质。
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认为,应该把中医药振兴和发展上升成为国家重大战略,这对大幅度提高人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生命质量、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以及提高中医药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可以延长人的生命周期,在人整个生命周期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作用不可替代。”陈文玲表示,现在中国人的医疗费大多是后期维持生命的治疗。未来对医疗服务的消费需求应是端口前移,人们更加重视防治疾病,也就是中医“治未病”,应把构建国民健康体系和医疗预防体系放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首位,并成为医疗费支出的主体。
国务院医改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李玲表示,从此次疫情防控救治的效果来看,中医药作用明显,一方面大幅减少轻症转重的比例,另一方面,治疗费用明显低于纯西医治疗。
“这些都说明,在未来深化医改过程中,我们应进一步发展中医药,释放中医药能力,为中国人民打造世界一流的健康服务体系。”李玲说。
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与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孙光荣表示,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加速演变,无国界差别、无种族差别、无贫富差别、无等级差别的疫病明显增多。这也意味着,“未病先防”的防控思路需“常态化”。“而‘治未病’正是中医药的优势。”孙光荣说。
未来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于文明指出,我们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对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建议,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教育、临床、科研等多方面推进。他认为,根据中医药体系自身特点,应将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结合,才能真正形成高质量的一支队伍。“从院校教育来看,大学具备科技前端的科研平台和进行重大项目的条件,但师承教育则能更好地进行临床培养,两者相互补充将会明显提高人才队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