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抗“疫”攻坚战: 2小时排查7000人 流动场景下定位体温异常者

谢 岚证券日报

  “您有没有接触过从武汉回来的亲朋好友?”

  “基于您的情况,建议您在家隔离一段时间,做好防护。”

  最近你或许已接到此类问询电话,但可能没听出来,电话的那头并非社区工作人员,而是机器人。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而人工智能已成为一支特殊的尖兵队伍,不怕危险,不知疲倦,正全面加入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

  2月4日,工信部发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倡议进一步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组织科研和生产力量,把加快有效支撑疫情防控的相关产品攻关和应用作为优先工作。

  据《证券日报》记者了解,疫情发生后,不少人工智能企业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而随着工信部发出倡议书,更多企业“秒响应”,围绕各类防疫控疫场景推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科技创新力量,正在赋能抗‘疫’攻坚战。”山西数据经济产融研究院专家王志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新经济产业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来看,中国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这条路走对了。疫情过后,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接纳度将提高,有望向各行各业延伸。

  AI测温系统筑返城复工防线

  随着返城复工日子的到来,从机场、高铁、地铁再到办公楼,人员集中流动不可避免。面对这一控疫防疫关键战场,视觉AI企业纷纷推出AI测温系统,通过“无接触感应”“高效率通行”“高温智能预警”等功能,构筑起了第一道防线。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这些企业的解决方案和系统,基本都可非接触远距离测温,发现疑似发热人员立即自动报警,测温精度可达±0.3℃;每秒能支持15人左右同时检测,人脸识别精度高,在口罩和帽子遮挡的情况下,也能快速筛查通行人群。

  旷视科技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经过春节期间调集近百人研发团队全力奋战,目前公司的AI测温系统已正式上线,并在(北京)海淀政务大厅和海淀区部分地铁站展开试点应用。

  商汤科技向本报记者表示,公司推出的“AI智慧防疫解决方案”可根据场景等级不同,提供不同测温测量形式,应用于楼宇、学校、酒店、园区出入口等,同时还可满足门禁识别和考勤需求。

  云从科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公司与红外热成像技术企业高德红外联合研发的AI红外无感测温系统已在武汉等多地高铁站、汽车站、机场、医院等交通枢纽与公共场所正式“服役”。

  “正式上班前,我们的产品部、研究院都开始了疫情相关的产品研发工作,快速完成产品落地。”澎思科技人士亦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澎思智能无感人体测温系统已经在北京、江苏、山西等部分市、区试用,主要应用在火车站、地铁、医院、社区和政府机关、企业办公等场景中。”

  防控机器人成排查利器

  在视觉AI“张大眼睛”之时,语音AI正日以继夜地拨打排查电话。

  基层街道社区的健康情况追踪和流动情况排查,是当前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但很多街道社区范围广、人员多、情况杂,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走访,任务繁重又危险,难以快速完成。

  针对这一战“疫”痛点,多家语音AI企业宣布为抗疫一线的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等提供专门的疫情防控机器人或智能全客服系统。

  云知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防控机器人已于2月4日在上海徐汇区虹梅街道率先上线,徐汇区预计将很快全面使用。此外还在福建泉州安溪县、三明尤溪县等多地上线。

  拿虹梅街道来说,辖内有数万居民及超4000家企业,每天至少需完成上千个电话的人员排查与信息采集量。而通过疫情防控机器人,可实现整体自动快捷呼出、全程录音备查、自动高精确度转写以及自动汇总电话拨打报告,对重点防控对象还可实现自动标记,效率较人工提升数百倍。

  “1月27日项目启动后,仅用36个小时,我们的‘疫情防控机器人’就完成各项研发工作,并正式上线打出了第一通电话,截至目前,已为江苏、山东、重庆、湖北、北京等多地提供服务,并源源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服务需求。”思必驰人士告诉记者。

  据思必驰人士介绍,苏州工业园区东韵社区是思必驰疫情防控机器人服务的首个基层单位,辖区内约有居民7000余人,仅用2个多小时,社区就拿到了机器人外呼情况的详细报告。报告记录了每个号码的接听情况,并将“有武汉接触史”和“有发热症状”的人员特殊标注。截至2月7日,思必驰疫情防控机器人在全部上线地区累计完成互动式访谈通话近50万通,通知宣贯类通话近100万通。

  智齿科技人士亦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其智能全客服系统产品模块都已匹配到抗疫前线的各种场景中,如为吉林松原市政府提供智能外呼项目,支持下辖60万人口的疫情回访和通知。“此外,针对教育、电商等在疫情期间衍生更多需求场景的行业,我们还制定了整体解决方案和支持政策。”

  AI“医生”多管齐下

  在战“疫”最前线,疑似患者的快速筛查、精确诊断以及药物研发仍是挑战,而人工智能同样正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成为生命的直接拯救者。

  医疗AI企业深睿医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目前已向武汉市第九医院捐赠肺部疾病智能解决方案(新冠肺炎增强版)系统及整套设备,并陆续展开对全国400多家合作医院的升级工作。据悉,该系统在原有全肺AI辅助诊断系统基础上,对新冠肺炎的筛查功能进行了专门强化,可帮助新冠肺炎的早期影像进行大规模病例筛查,检出率高,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病人。

  另一家医疗AI企业左手医生,面向大众推出了通过手机就能进行的肺炎筛查、预问诊和居家隔离指导三款产品。

  “当用户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泻等疑似症状时,可先使用肺炎筛查功能进行判断,它会模拟医生问诊过程,最后给出相关结论以及诊疗建议和居家指导,避免患者盲目就医,最大程度上减少交叉感染。该产品还在原本的智能导诊基础上迅速升级为医院版,作为医生线上接诊患者的前置模块,大大减轻人力,快速提升了医生效率。”左手医生团队介绍道。

  据悉,目前已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等30多家三甲医院上线了左手医生的“肺炎筛查”功能。

  商汤科技人士亦透露,公司旗下智慧健康团队基于在AI药理、AI基因分析方面的长期研究积累,目前已与至本医疗等多家专业医疗机构、科研高校联合,针对“新冠”生物大分子治疗方案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解决病毒对单一药物的耐药性问题、提升对病毒变异的抵抗能力,达到抗击病毒目的。

  AI平台公司第四范式则告诉本报记者,公司第一时间组织南京大学、苏北人民医院临床专家成立联合团队,研发出基于AI的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精准防控和疫情推演方案。该方案可结合病患信息,在关系网中找到潜在传染源头,并根据源头轨迹溯源可能的传播源以及潜在的超级传染者,推演疫情发展情况,实施疫情精准防控。

  风雨过后前景更可期?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逐步站在风口之上。2017年7月份,国务院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相比此前很多人只闻其“高精尖”之名,此次战“疫”中人工智能可谓站到了公众面前“大练兵”。

  “对我们来说确实是一次‘大练兵’。这次突发事件导致我们面对稀缺且快速调整的医疗文献指南数据的处理上大打折扣,但我们有一个近20人的专业医学团队,在他们和算法团队密切配合下,不断地、及时地迭代讨论,才让产品如期构建完成并成功上线且应用到前线医院中。”左手医生团队也告诉本报记者,战“疫”过程中,公司接收到了很多医院的需求,对于AI医疗产品的落地场景也有了更多尝试,比如利用AI技术去帮助社区人员进行疫情防控工作。

  谈及能否承接疫情带来的“爆表流量”,左手医生表示完全没问题,“我们的系统从最初设计就是分布式的,支持弹性扩容。可基于线上的实时流量,动态做服务器的扩充。”

  智齿科技亦回应称:“平台通过长时间运营已构建了一个稳定的分布式集群系统,并且有自己的系统运行监控和保障方案。当前重大疫情下,我们已提前做好扩容预案。”

  “现在我们跟很多疫情重灾区都在对接,确实对后台的系统承载是一个挑战,一般白天的工作时段线路并发压力比较大,有专门的运维同事监测。同时我们也在跟各地运营商沟通,及时扩充资源,获得更大支持。”思必驰人士道。

  众多企业和专家亦看好疫情过后,越来越多机构、企业接纳AI技术和产品,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新契机。

  人工智能专家、NETSTARS首席技术官陈斌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次的疫情应对过程给我们发展人工智能产品带来了一些新思路,我相信基于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的非接触式发热探查设备将会普及使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关系图谱会得到更多应用,特别是像类似病毒传染路径来源追溯方面;在封闭环境中陪伴聊天、娱乐的机器人也会大受欢迎……

  “人工智能起到‘以智建国’的实效,是小康社会建立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走向新经济之路的重要拐点。”在中国社科院博士后邓伟强看来,疫情将加速新经济模式发展,“企业、机构接纳智能产品和技术将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作用。从技术边界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的精髓在于代替重复性劳动,大数据的价值是通过对现存数据分析后进行知识发现、结论验证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围绕‘突发性’有很大发力空间。”左手医生人士表示。

  “风雨过后,一定会有一波新技术应用落地。当下,我们会以公益为主,以技术报效社会,战‘疫’当前,以AI前行。”思必驰人士如此道。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