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把硬核的地方做硬

崔小粟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浪潮正在袭来,未来的汽车产品和服务体验均处于重新定义的契机。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商业模式,蔚来都是站在浪潮之上。“把硬核的地方做硬,把外围柔软的地方做到足够软和宽广,这是蔚来唯一的选择。”

  与特斯拉展开竞争

  在2019年NIO day发布会上,蔚来发布了第三款量产轿跑SUVEC6。这款车将与特斯拉Model Y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两款车均为中级轿跑SUV,且定价区间较为接近。蔚来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斌表示,其价格将另外发布,“要保持一点市场灵活性。”同时,EC6将于2020年6月确定配置和价格,9月交付。

  招股说明书显示,蔚来承诺短期内每年都会推出一款新车,2018年和2019年分别是ES8和ES6。而原计划于2020年发布的是一款基于第二代整车平台打造的、名为ET7的纯电动轿车。“招股书上确实是ET7,但情况变了。”秦力洪说,中国汽车行业如今发生了很大变化,蔚来要随之做好产品战略调整。“ET7本来是蔚来规划的第一代平台上的轿车。而第一代平台是从做SUV开始的,要让第一代平台兼容轿车,整个研发模具、投入准备耗资将非常大,将ET7切换到EC6是一个更理性的选择。”

  秦力洪表示,EC6是一款介于SUV和轿车之间的产品,但更加接近于SUV。这对于蔚来而言,整体开发效率、生产准备和前期投入更加可控。“ET7和EC6的前期投入不在一个量级。蔚来要发布第一款轿车,希望经得起市场考验。因此,决定把规划中的ET7和正在进行的第二代平台技术结合起来再晚两年推出。一定程度上也与我们的财务状况有关,现在要优先追求低投入、高收益的产品和技术。”

  财报显示,2017年全年蔚来净亏损50.21亿元,2018年净亏损96.39亿元,亏损额大幅增长;2019年上半年,净亏损已经达到59.08亿元,超过2017年全年。2019年第三季度业绩显示,公司净亏损25.54亿元。

  实施高能效模式

  不过,蔚来交出的2019年三季度答卷已经超出市场预期。财报显示,蔚来汽车第三季度营收达18.4亿元,同比和环比分别增长25%和21.8%。财报发布当日,蔚来股价盘中暴涨,涨幅一度超过90%。

  事实上,2019年以来,受安全事故召回、融资不顺等因素影响,蔚来股价呈现下跌态势。从2019年3月的10.01美元/股一度跌至1.51美元/股。从目前情况看,蔚来股价震荡上升,股价创下近半年来新高。

  第三季度,蔚来总共交付整车4799辆。其中,ES6实现整车交付4196辆,ES8整车交付603辆。

  李斌在一封企业内部信中表示,2020年需要切换到“高能效模式”。低成本、高效率的卓越研发、卓越服务是蔚来2020年的运营和管理主导思路。蔚来需要在有限的预算下进行高水准的新产品研发,并尽快提升毛利率。合理的毛利率是公司健康运营管理的起点,没有合理的毛利,就没有自我造血能力。

  秦力洪说,蔚来是一家有点“虚胖”的公司,很年轻但有点“婴儿肥”。如何消减身上多余的体重,要有足够的战略定力。

  对于下一步如何控制成本,秦力洪表示,像蔚来这样一家创立只有5年时间的公司,既不能与奔驰、宝马、奥迪比拼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雄厚的经销体系,也不能与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比拼成本能力。“蔚来的路,就是通过蔚来社区较高的审美和设计感,俘获年轻城市中产阶级的心,增加感性因素。把硬核的地方做硬,把外围柔软的地方做到足够软和宽广。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瞄准中高端车

  对于是否会考虑向中低端车型延伸?秦力洪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每个品牌都有边界,什么都做肯定不可能。蔚来不会做特别便宜的车。”秦力洪表示,除了品牌没有取得全面突破外,中国汽车工业整体竞争力已经很强。尤其中低端产品线的成本控制、品质服务提升等方面,相比外资品牌一点都不输。

  秦力洪表示,新能源和智能化浪潮袭来,未来的汽车产品和服务体验都处于重新定义的契机。蔚来站在浪潮之上,从零开始做一个全新的汽车企业:不管是产品、服务还是商业模式。

  “我们对自己的品牌边界认识非常清楚,蔚来做的就是当下中国的主流高端市场。”秦力洪称,目前主流高端市场以奔驰、宝马、奥迪的量产车为主。“2019年整体汽车市场下行,主流高端市场是唯一增长的细分市场。这个细分领域有机会。”

  2020年,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量产车规模交付、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以及奔驰、奥迪等国际品牌电动车产品大举入华,蔚来将如何守住自己的阵地?秦力洪说,奔驰EQC、奥迪e-tron前两个月陆续发布,这对蔚来而言是好事情。奥迪e-tron和Q5基本上是同一款车的燃油版和电动版,而e-tron的价格贵一倍。奥迪用其品牌证明做电动车不容易。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