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职业教育改革方案出台 6000亿市场规模“钱”景诱人

刘凡证券时报网

  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多元的办学格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同时支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了解到,多名机构及行业人士认为,近年来国家持续发力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完善现代职教体系,驱动行业发展,职业教育预计规模将持续增长,行业“钱”景诱人。

  建300个示范性集团

  详细来看,上述《方案》包括了7大要点20条具体举措。

  《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度提升新世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并提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成覆盖大部分行业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要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可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同时,要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兼薪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还特别提到,2020年初步建成300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培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探索民办职业教育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规模明年或超6000亿元

  职业教育分为非学历职业教育和学历职业教育。

  事实上,无论是参加IT培训或者财务培训,或者业余时间参加英语训练等的“充电”,均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学历上进行深造更是不少职场人的选择,尤其在当前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其实存在着巨大的刚需市场。

  有熟悉教育产业的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当前我国应对劳动力结构老化,后备力量供给不足的需求比较迫切,发展职业教育是基于我国产业升级的大背景提出的。可以说,要让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其实一直在推进职业教育的建设,尤其是近些年更是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并将目标不断细化。

  早在2014年,相关部门就曾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产融结合的若干意见》,规划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2018年,又提出鼓励校企合作,以此希望通过吸收更多的社会力量,以职业教育发展推动产业的发展。

  国联证券曾在研报中测算,至2020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从2015年的453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6000亿元以上。其中,学历职教市场规模明年将达到1976亿元,非学历职教市场规模明年将突破4000亿元。

  积极布局职业培训

  由于教育本身的公益性特点,以及A股上市的一些规定,因此与其他行业纷纷资本化不同的是,我国的教育产业在资本运作上一直相对缓慢。

  近几年,在民促法及相关政策支持下,教育板块的细分领域有加速资本运作的趋向,部分公司通过重组、收购、借壳等方式登陆A股或美股、港股。

  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职业教育成为上市公司布局的重点赛道,甚至有部分优秀民办职业院校掀起上市高潮。

  例如,通过收购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将职业教育打造成公司第二主业的洪涛股份,通过收购英腾教育布局医学教育产业的中国高科等。近来,通过收购中国职业培训第一龙头中公教育而进入教育领域的亚夏汽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还注意到,A股Wind职业教育概念板块的企业超过了20家。国海证券认为,目前A股职业教育中,比较典型的上市公司仍以职业培训为主流,而港股上市的公司更倾向于学历职业教育,且更偏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有机构分析表示,2018年以来,我国在教育供给侧改革稳步推进,幼教等领域则监管相对收紧,加强了规范化管理。但从政策总体导向上,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确定性更强。当前,非学历职业教育市场又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整体处于发展风口,而职业教育行业的细分赛道较多,市场集中度较低,这意味着一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将最有机会胜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