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发现北京智造: “新生力量”商业化落地提速

杨清清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技术的探索,最终离不开商业化落地。今年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许多企业都加快了各自的商业化步伐。

  有别于长三角、珠三角的传统制造“重地”,北京制造业的特点集中在“高精尖”领域。由于拥有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这座城市内,以高新技术驱动的企业层出不穷,无论是初创型企业,或是历经多年持续加码技术的企业。

  今年,北京的“高精尖”特性尤为引人注目,它首先体现在北京区域经济的结构占比上。根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北京蓝皮书: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17-2018)》(以下简称“报告”)分析,北京第二产业中的新生力量已经基本形成:2017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占工业比重已接近四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五分之一。报告预计,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将从前一年的4.6%变至4.8%。

  AI芯片、AI技术、北斗导航、机器人等行业,正是北京高精尖领域中的佼佼者。布局在这些行业内的代表性企业,于国际巨头盘踞的领域,努力尝试“撕开”属于中国的技术“口子”。“对于创新企业而言,面向终端某几个方向的芯片应用,将是很大的机会。”近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发起的“触摸智造-2018中国制造业价值发现之旅”的交流中,地平线副总裁贾志鹏这样向记者解读AI芯片领域的“中国机会”。

  同时,脱胎于传统制造企业的技术公司,也在利用自身对传统制造业的经验与理解,以技术更好地赋能行业。在中巽云科技CEO李鹏看来,与2C领域相比,传统制造领域许多2B的内容需要做得更实,这背后拥有大量细节有待梳理。

  差异化突围

  2017年12月,北京市公布《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正式定调北京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根据该指导意见,未来北京将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十大高精尖产业。

  事实上,早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北京已经汇聚了一批高精尖企业,例如聚焦于AI芯片的地平线公司。这家创立于2015年7月、由百度公司前IDL创办人余凯创建的企业,尽管“年纪”不大,却是业内少有的同时具备做芯片和做算法能力的AI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地平线在攻坚国产AI芯片之时,走出了自己的差异化路径。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目前AI芯片拥有云端芯片和终端芯片两种路径,其中云端芯片的格局相对集中和稳定:GPU芯片市场中英伟达市占率高达70%,英特尔、谷歌同样蓄势已久。整体而言,云端芯片市场中国际巨头已是主导者。

  地平线在选择切入点时,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思路。“云端芯片就是堆积算力的过程,巨头垄断之后,后发切入的门槛很高,对技术积累所要求的周期很长。”贾志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但终端芯片面对行业与场景,应用极其碎片化、广泛化,创新企业聚焦后反倒能够发挥企业扁平化决策、快速投入的优势。”

  此外云端处理对带宽要求很高,但终端芯片相对而言处理压力较小,终端芯片还具备时延更低、防止个人用户隐私泄露等特点。正是看到这些机会,地平线在两年技术攻关后,于2017年底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嵌入式AI视觉芯片:面向智能驾驶的征程(Journey)系列处理器和面向智能摄像头的旭日(Sunrise)系列处理器。

  寻求差异化同样是北京玖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玖典科技)的竞争思路。这家企业于2007年便开始研发人脸识别技术,如今已开发出第五代智能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区别于市场上主流的静态识别系统,动态人脸识别系统可以在用户非配合、逆光等复杂环境下实现极高的识别准确率。”在介绍相关技术时,玖典科技董事长谢家琪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而开发动态人脸识别的关键,是玖典科技在2014年成功突破了国内主流人脸识别架构的局限,通过算法优化,将人脸识别特征点从低于300个提升至2000个,这一突破使得玖典科技解决了诸如“少数民族识别准确率低”、“逆光无法识别”等行业难题。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