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巨头角逐出行场景:“互联网+综合交通”支撑智慧城市运营

陶力21世纪经济报道

  导读

  公交系统的移动支付现在发展并不算慢,在底层系统升级后,未来的智慧交通前景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继外卖、打车、共享单车之后,城市公共出行也成为巨头眼中的蓝海。

  4月18日,在杭州举行的2018公共交通出行峰会上,蚂蚁金服集团公共服务事业部总经理刘晓捷透露,在2016年到2017年,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实现了支付宝扫码乘公交,完成了智慧交通的第一步。这背后,包括云计算、地图导航、办公协同等能力,都被整合起来服务公交、地铁领域。

  与此同时,蚂蚁金服计划在未来一年力推100个城市实现扫码乘公交,除了大中型城市,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也将囊括其中。在合作的这些城市中,现金使用部分整体下降比例接近20%。瞄准这一蓝海的还有微信支付和Apple Pay,只不过合作的城市分布在广东、安徽、上海、北京等区域,并没有一家平台能够全盘覆盖,智慧交通的进程也比其他领域要慢。

  “现在在公交、地铁的移动支付上,还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实际上是解决客流数字化的问题。如果这个不解决好,后续的服务都是空谈。基础设施,大数据化、信息化系统这一块的基础设施都必须先做好,后续才能有其他层面的应用推出。”刘晓捷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现在的发展并不算慢,在底层系统升级后,未来的智慧交通前景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在行业内部人士看来,智慧交通出行的未来并不仅仅限于移动支付。

  数据提高运营效率

  去年12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时,亮相了多项高科技,包括阿里巴巴最新研发的语音购票、刷脸进站、智能客流分析等。目前,上海地铁已经完成了超过四成的闸机改造,改造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截至今年3月,上海地铁“metro大都会”注册用户超过420万,约四分之一的乘客使用扫码进站。

  刘晓捷坦言,这个扫码乘车推出后,供不应求,目前的瓶颈是闸机,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完成全部改造。对于蚂蚁金服来说,公交出行也是重要的战场。相比于打车和单车,公交地铁的体量巨大,据行业估算,公交地铁每天的交易量达到3亿笔,超过了外卖、共享单车、网约车等平台的交易笔数总和。

  在接入移动支付后,传统公交公司的效率也有了改善。率先接入扫码乘公交的杭州,变化显著。以往,零钱约占公交票款金额的48%,公交公司需要专门聘请 200人的团队负责清点零钱。随着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手段的使用,零钱使用率下降了20%以上,大大节省了公交公司的日常开支。

  除了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中国银联建立合资公司外,还与武汉市公交集团建立了合资公司。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武汉市常规公交客运量自2013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常规公交年客运量已接近15亿人次。

  武汉市公交集团信息中心主任肖英认为,背后是公交线网调整、公交换乘优惠政策、公交专用道使用、夜行公交运行等一系列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配套调整优化。“其实公交系统非常需要高德、支付宝相关的数据,尤其是在营运调度上,对车辆行驶速度、拥挤程度、时间间隔都是非常需要的。像我们集团推广的定制公交,受欢迎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移动支付弥补了IC卡数据的不足,让我们能很好地应对客流聚合、分解,从而进行调度和线网规划。”

  就在3月30日,Apple Pay也开始支持北京一卡通和上海交通卡。在北京和上海乘坐公交、地铁时,用户可以将iPhone手机的前端或Apple Watch表面,贴近闸机或POS机直接刷机进站。目前, Apple Pay在中国四个城市支持公共交通出行,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其中北京和上海支持直接刷交通卡,在广州和杭州则支持银行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