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核电产业将迎“大事件”:中核、中核建两大集团重组敲定

上海证券报

  时隔19年,“中核总”重回央企方阵。

  近日从多个权威渠道获悉,国务院已批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实施重组。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国资委网站尚未公布这一消息。

  作为央企名录中排名前两位的军工企业,中核与中核建重组将是能源行业继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国电与神华合并后,第三例落地的央企重组,98家央企由此将缩减至97家,军工央企减少1家,核电产业也将迎来“新三角”格局。

  “新中核”:主业更强、业务更多元

  1999年4月,国务院批准5个军工总公司改组为企业集团的框架方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核总)改组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分家”后,中核保留了完整的核工业科研生产体系,承担核动力、核材料、核电、核燃料、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铀矿勘查采冶、核仪器设备、同位素、核技术应用等核能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任务。而中核建的主业逐渐明确为“军工工程、核电工程、核能利用,核工程技术研究、服务”。

  在过去近二十年发展中,两大集团除主业之外的业务领域都得到了很大拓展,重组之后,“整个盘子更大、产业链更齐全、多元化发展延伸的领域更多,属于真正的强强联合。”业内人士指出。

  公开信息显示,中核目前的业务板块主要包括核动力、核电、核燃料、天然铀、核环保、核技术应用、核产业服务,以及新能源。除了具有投资建设和运营核电站的资质,中核还是我国主要的核电技术开发主体、核电设计及工程总承包商、核电运行技术服务商和核电站出口商,同时也是国内核燃料循环专营供应商、是核环保工程的专业力量和核技术应用主力。

  而中核建是我国核工业产业建设的“国家队”,具有三十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经验,代表了我国核电工程建设的最高水平,并拥有国际原子能机构授权设立的全球唯一一家核电建设国际培训中心。此外,该集团在核能利用、水力发电、投资、金融等业务板块也有涉及,也是我国自主四代核电技术高温气冷堆海外推介的唯一责任主体。

  业内专家向记者表示,从核能技术研发、核电发展的角度看,两大集团打了多年的“配合”,合并为一家后,核心竞争力将明显提升。“中国目前是核电大国而非核电强国,产业链还存在薄弱环节,但建造能力却是世界一流。一家核电企业既有设计研发,又有建造施工、工程管理和运营管理能力,全世界目前也找不出几家。”

  记者梳理发现,仅就核电技术而言,中核目前在运在建、拟建的民用反应堆技术包括二代和三代压水堆、重水堆、海陆小型堆、快堆、池式低温供热堆,并多年深耕聚变堆。而中核建近年来力推高温气冷堆和一体化壳式供热堆产业化,积极从“承建方”向“业主”转型。

  在核电“走出去”方面,两大集团已经合作建成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一期工程。重组后,新集团“走出去”主打核电技术不光有华龙一号,还多了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两张牌”出海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新格局:“新中核”话语权更重

  从历史积淀、规模体量和产业板块看,中核集团是核电行业公认的“老大哥”。而过去十几年,随着中广核发展壮大、国家电投诞生,外界一度形容三大核电集团为“三足鼎立”。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