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实现率下滑的警示:不要向客户过度承诺
随着保险投资收益逐渐下台阶,过去3年,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尝到了“过度承诺”的苦果。
过去,人身险公司仿佛陷入这样的怪圈:贴着监管上限,以3.5%、3%的预定利率设计保单,向客户承诺保底回报,售出大量固定利率的长期保单;接着,遭遇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存款利率下滑、股票基金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投资收益接连下降;然而,为了维持保单满期给付的现金流,保险公司不得不维持新保单的增长速度,如何快速获得保费?还是熟悉的配方:贴着监管上限,出售高利率保单,向客户作出保底承诺……
2019年至2023年,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波动下行,从4.94%下降至2.23%,但直到2023年7月底之前,爆卖的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仍高达3.5%。有业内人士预计,行业平均负债成本约为3.1%。利差损犹如悬在人身险公司头上一把剑,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2023年开始实施的分红实现率强制披露制度,是约束保险公司对客户“言行合一”的最好工具。今年新披露的红利实现率出现拦腰式下降,则是对保险公司以往“过度承诺”的一次警示:红利实现率属于非保本性质,过往100%的实现率不能代表未来,红利部分的最低收益可以是0。
年初,监管部门要求各人身险公司“落实成本收益匹配原则”,调降红利实现率或许还有另一重含义:行业应该严守“红利非保本”的性质,投资业绩不佳的时候应该及时下调;否则,便会在市场上形成隐性刚兑的错觉。
这次事件引发的讨论,也凸显了分红险特有的价值:防止保险公司承诺从长期来看无法持续的高回报率;使客户从分红险得到的回报率,与全市场投资回报率趋于一致。这些都有助于保险公司向客户分散市场风险,平衡保单持有人和公司利益,从而有助于保险行业控制利差损风险。
警示不单适用于分红险,当前,利差损风险正在对全行业发出警告,任何将固定的预定利率写入保单的保险产品,都应该谨记这一教训:拉长周期来看,今天出售的保单未来是否会成为负资产?毕竟,每一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都不应该被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