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资本补充需求旺盛 险企增资发债“解渴”

陈露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密集增资发债“补血”。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30日,近20家保险公司获批增资或披露增资计划,涉及金额超180亿元;6家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或永续债,合计发债规模43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偿二代二期规则)发布实施,对实际资本认定更为严格,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承压;最低资本结构优化,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面临一定压力。保险公司增资发债,一方面能够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业务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多家险企增资获批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以金融监管总局批复时间计算,今年以来已有信泰人寿、阳光人寿、中信保诚人寿等保险公司增资获批。其中,信泰人寿获批增资金额最大,为52.04亿元。1月23日晚间,物产中大发布公告称,信泰人寿收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发来的批复,批准信泰人寿注册资本变更为102.04亿元。阳光人寿、中信保诚人寿的获批增资金额也超过20亿元。阳光人寿1月获批增资27.02亿元,注册资本由183.43亿元增至210.45元。中信保诚人寿2月获批增加注册资本25亿元,注册资本增至48.60亿元。

  今年以来多家养老险公司密集增资。其中,泰康养老7月获批增资20亿元,全部由股东泰康保险集团认购,注册资本增至90亿元。对于此次增资,泰康养老表示,这是为了满足业务发展和偿付能力需要。恒安标准养老2月获批增资2亿元,由股东恒安标准人寿认购,注册资本增至4亿元。

  与泰康养老、恒安标准养老由原股东出资认购新增资本不同,太平养老、国民养老则是引入外资股东,分别增资10.75亿元、2.28亿元,两家公司变更注册资本事项待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后生效。

  对于养老险公司密集增资,业内人士认为,这或与养老险公司新规有关。去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对养老险公司注册资本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养老险公司经营的不同类型业务,逐级提高注册资本要求。业内人士认为,养老险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可为后续开展业务提供资本支持。

  此外,还有中国铁路保险、君龙人寿等保险公司披露了增资计划。

  发债成本走低

  除增资扩股之外,部分险企通过发债方式补充资本,与去年相比,险企发债成本走低。

  今年以来,已有中英人寿、泰康人寿、平安产险、新华保险、太保寿险、利安人寿6家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或永续债,合计发债规模430亿元。

  具体来看,平安产险、新华保险的发债规模均为100亿元;泰康人寿、太保寿险紧随其后,发债规模分别为90亿元、80亿元;中英人寿发行两期永续债,合计30亿元;利安人寿发行三期资本补充债,合计30亿元。

  国泰君安非银首席分析师刘欣琦认为,保险公司主要有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两类资本补充方式,受制于寿险行业转型压力,近几年行业增长承压,不利于权益资产定价和获取回报,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的难度较大,相比之下债权融资具有约束少、发行周期短、发行成本低等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险企发行资本补充债或永续债的票面利率整体下行,均在3%以下,6家险企发行的债券中,票面利率最低为2.27%,最高为2.78%。而2023年,票面利率集中在3.24%-4.70%,平均票面利率3.60%。某中小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告诉记者,债券票面利率较低,意味着保险公司筹资成本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市场对保险公司信用等级的认可。

  提升资本实力

  业内人士认为,险资密集增资发债,或与偿二代二期规则实施对险企偿付能力造成的压力有关,险企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资本补充的需求较为旺盛。

  据记者梳理,在已披露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162家保险公司(不含再保险公司)中,有13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包括5家人身险公司、8家财产险公司。

  业内人士认为,在监管对偿付能力的更高要求下,险企补充资本趋势料持续。信达证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王舫朝表示,下半年“小笔多次”增资、低利率发债的补充资本趋势料持续,险企通过补充外源性资本以维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以“补血”推动“造血”,在提升自身资本实力的同时,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有望提高。

  刘欣琦认为,考虑到2022年至2024年为偿二代二期实行的过渡期,有大量保险公司申请采用过渡期政策,在部分监管规则上选择分步到位,最晚于2025年全面执行到位。随着过渡期政策结束,预计大量保险公司会通过发债融资方式缓解资本压力。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认为,保险公司增资发债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偿付能力和抵御风险,这有助于保护投保人利益。通过增资发债,保险公司能够增强其财务实力,从而更好地履行赔付义务,保障投保人权益。此外,保险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改善其财务状况,有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业务稳定性。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