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带病体保险发展研究报告》:国内带病体保险当前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黄一灵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黄一灵)6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镁信健康)共同发布《带病体保险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国内带病体保险的发展历程经过了鼓励慢病管理(2015年-2019年),适当放宽投保条件(2020年-2022年)两个阶段,当前已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带病体保险发展的政策。

  据《报告》分析,国内带病体保险的经营更依赖于保司自有的风控手段,并据此涌现出三类承保形式。一是以惠民保为代表的不限制被保人患病状态的健康险;二是以费率可调长期医疗险为代表的“提前上车”逻辑,客户通过持续投保,以便在患病时仍可以按未出险入群一样的价格享受保险保障,风险主要依靠健康人群的运营留存和费率调整来控制;三是为疾病进展、复发提供短期保障的慢病险/复发险。

  《报告》认为,到目前为止,国内带病体保险仍面临着诸如“保短期不保长期”、理赔金额不满足带病体人群保障需求、健康管理融合不深等问题,行业标杆产品还未出现,商业模式也未成型。我国带病体保险仍在不断探索中寻找适合的增长路径,同时也面临来自政策环境支持、风控能力、销售场景、带病体人群自身认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仍旧没有形成可持续地带病体风险承保模式。

  为此,《报告》从“理论研究、行业经营、产业融合、政策支撑”四个层面为带病体保险发展提出建议。

  理论研究方面,建议产学联合加强研究,使带病体保险真正解决社会问题、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一方面,理论研究应该聚焦带病体保险各方的需求。另一方面,风险管理机制是带病体保险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

  行业经营方面,建议保险公司要认清带病体保险与健康体保险存在的显著差异,在带病体保险产品设计和经营管理上采取更为针对性和精细化的策略。

  产业融合方面,建议形成行业合力,发挥平台作用,构建与医养康宁的产业融合生态圈,包括与产业端加强数据合作,将医疗医药产业数据转化为带病体保险产品开发和定价基础;与产业端共同探索创新支付模式等。

  政策支撑方面,建议加强筹资、运营层面的针对性政策支撑,助力带病体保险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在筹资机制模式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规范带病体保险经营,为带病体保险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进一步在销售、运营等层面提供针对性政策支持。

  镁信健康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小栋表示,随着国家对带病体保险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行业对带病体保险的精算定价以及对既往症、慢性病人群的全程健康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商业保险与生物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带病体保险或将成为保险行业新业务价值的核心来源。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