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6月份险企权益投资余额缩水1800亿元

证券日报

  尽管政策空间足够大,但目前险企权益投资仍然较为谨慎。根据银保监会近日发布的上半年保险业经营数据,截至6月底,在险资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约2.7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8%;投资占比为12.5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3个百分点。6月份险企的二级市场权益投资余额环比“缩水”约1800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波动较为剧烈,对险企的权益配置带来了一些挑战,同时,下半年可能还会出现“灰犀牛”事件,需要对风险进行提前防范,部分险企投资会相对谨慎。
  
  板块轮动特征明显
  
  高风险、高收益是二级市场权益投资的典型特征。从险企资产配置来说,其既希望通过二级市场权益投资获得较高收益,但也可能因此承受投资业绩的高波动性。
  
  永诚保险近日发布的2021年半年业绩预告称,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上涨12.54%,净利润预计为6000万元至7500万元,同比下降23.53%fd38.82%。究其原因,“受制于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公司投资收益受到影响,较2020年同期下滑,给公司整体业绩带来影响”。
  
  大家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A股市场呈现明显的板块轮动特征。春节前表现较好的是以“茅指数”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春节后“茅指数”大幅下跌带领大盘调整,但受益于“碳中和”战略的煤炭、钢铁、电力等板块逆势上涨。3月份至4月份,“碳中和”板块和“茅指数”板块轮番表现,从5月下旬开始,市场风格逐步转向以新能源、电子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板块。
  
  “买对了就是牛市,买错了就是熊市”市场的大幅波动、板块的快速轮动,给险企权益投资带来了较大挑战。整体来看,上半年,险企权益投资相对谨慎。“布局必须以固收资产配置为压舱石,权益投资可以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但不能冒进,配置比例仍然要严格控制。”一家中型保险公司投资总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银保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约22.1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19%。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约2.7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8%;投资占比为12.56%,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3个百分点。从环比来看,截至5月底,险企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余额为2.96万亿元,投资占比为13%。可见,6月份险企的二级市场权益投资余额“缩水”约1800亿元。
  
  “投资余额下降有两种可能:一是减少投资,二是持有的股票价格下跌。结合今年6月份的市场走势来看,险企减少投资的可能性更大。”某保险资管公司权益投资总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在市场波动较大的时期,部分盈利的险企有获利了结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对下半年权益投资还有一些担忧。上述投资总监表示,“潜在风险因素或触发市场波动加剧”,当前资本市场最大的“灰犀牛”是海外货币和财政刺激下半年可能会逐渐退出,预计美元指数、美债长端收益率均会出现一定反弹,届时国内金融市场波动将加大,有的险企会逐渐降低高风险资产配置。权益市场风险与机会并存,整体上看,预计险企在二级市场的权益配置仍将会比较平稳,不会大幅收缩权益投资。
  
  权益投资需“长短结合”
  
  下半年的权益市场是否还有较好的投资机会?险企将怎样布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半年,险企的投资策略已经有所分化,有的仍坚守低估值、高分红投资策略,有的则重点转向投资成长性行业。面对下半年的二级市场,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结构性机会仍然是贯穿整个市场的主题词。在具体布局方面,不少险企打出了组合拳,“长短结合”“防御与进攻结合”。
  
  “长短结合”,即将长期布局和短期投资结合起来。前述保险资管权益投资总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短期内,主要从行业景气和盈利的角度寻找投资机会,重点是符合中国战略发展的科技产业链,包括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等行业,当前这些行业保持了较高景气度且中长期的成长可期;中长期,则重点选择符合新一轮消费升级理念,以及健康养老产业链,包括新消费、医疗创新等增长空间大、现金流稳定的行业,在其中寻找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进行布局。
  
  另一险企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权益投资既要达成绝对收益目标,又要追求相对较高收益,因此,一部分资产布局在具有一定防御性的传统低估值、高分红个股上;另一部分资产布局在高成长性行业,力争获得相对较高收益。
  
  对于近两年资本市场较明显的“抱团”现象,多家险企负责人认为,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成熟,机构化趋势非常明显,逐渐出现了“英雄所见略同”的抱团现象,但如果拉长时间周期来看,所谓的“抱团”未必都是对的。“这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投资必须时刻注重研究和跟踪,挖掘出能够不断突破创新,并不断通过业绩证明自己的优秀企业。”上述中型险企投资总监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