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养老第三支柱短板需一盘棋思维
加快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从政策层面来看,无论是2018年在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上的政策试点,还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都表明了政府在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障建设上的决心。
统一目标、明确路径之后,关键是落实到位。多位代表委员在采访中道出了看法:补齐养老第三支柱短板需要有“一盘棋”的思维,解决养老难题需要多管齐下、合力攻坚。
从实践情况来看,要想为养老保障搭建起坚实的第三支柱,仅靠金融机构唱“独角戏”远远不够,也绝不是仅靠单独一种手段或一个行业的力量便能应对解决。这是一项跨多部门、多领域、多产品体系的综合性工程,涉及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以及财税、社保、民政等系统。覆盖面之广、涉及领域之多,可见一斑。
从目前正在开展试点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障试点和项目来看,都亟需政策再添把火助把力。以被寄予厚望的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为例,自2018年5月1日起已在上海市、福建省和苏州工业园区实施试点。从试点保险公司反馈的累计实收保费数据和承保件数来看,试点整体情况低于市场预期。
要改变当前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叫好不叫座”的处境,使其真正承担起解决个人养老保障问题的重要使命,需要各部门在完善政策、推进试点的工作中持续形成合力。比如,有来自金融业的代表委员就建议,提高个人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税前抵扣标准,并建立税优额度动态调整机制,以及简化实务操作流程,提升参与的便捷性。
作为第三支柱养老体系中的养老服务保障,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保险养老社区和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也是如此,在具体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在土地性质上,目前尚无“养老产业用地”的专属分类。受此制约,养老社区项目拿地成本普遍较高。这不仅使一些有意涉足其中的保险公司望而却步,也增加了业已布局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和经营成本。同时,目前我国养老社区也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护理标准,亟待进一步规范。
因此,破除养老社区所面临的医养融合体制机制障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护理人才不足、相关制度标准不统一等“堵点”“痛点”,也需要多部门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在采访中,多家养老保险公司还反馈称,正在尝试打通第二和第三支柱,即通过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承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领取资金。由于二者税收政策存在差异,目前客户从企业年金领出资金时须进行扣税,之后才能投入个人养老保障产品。但按照个人所得税扣除规则,如客户选择一次性领出,将面临较高的税率;如客户选择分期领出,要分多次转入个人养老保障产品。无论是操作的便捷性还是领取的即时性都得不到保障。
基于这种情况,养老保险公司期盼相关部门能够出台第二支柱资金向第三支柱转化的便利政策,即从企业年金转入个人养老年金产品时不扣税,客户从个人养老年金领取时再进行扣税,从而实现企业年金与个人养老保障产品的便捷转换。如此一来,可以加快推动第二和第三支柱的结合,有效提升参与率。
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不仅需要金融机构自身把握机遇,也需要来自多方面政策的协同支持。各部门、各地区应加强沟通协作,用“一盘棋”思维凝聚政策合力,补齐养老第三支柱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