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2018年终思考:告别“补偿式高增长” “高质量发展”成关键词
2018年,渐近尾声,保险行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
近段时间,保险行业对自身发展的总结和思考的声音愈发多了起来。正如不少保险公司人士所言,保险行业应该坚持固本守正,不断围绕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民众的需求、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变化推陈出新。
提高消费者满足感
12月11日,在“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保险行业的“守正出新”,“守正”是要充分认识、把握和坚守保险行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不能偏离正轨和本源;“出新”则是要根据形势发展、环境要求和条件变化,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紧密跟随时代脉搏,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经历了40年的改革发展,保险行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黄洪指出:“比如说大而不强的问题、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服务质量欠佳的问题、监管创新不足的问题等。”
具体而言,不少保险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保险行业现行发展方式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产品质量、发展动力、发展效益等方面,与当前市场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市场上,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
以健康险为例,目前,健康险产品九成是医疗险和疾病险,失能险、护理险等其他险占比仅一成左右,健康险产品结构难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商业健康保险需求。
与此同时,与以往最为看重价格相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重视服务和价值。2018年上半年,保险消费投诉反映的主要问题为车险理赔纠纷、分红型人寿保险销售纠纷、意外伤害保险理赔纠纷和健康保险理赔纠纷等。此外,互联网保险投诉仍较为突出,主要反映销售页面未明确说明免责条款、拒赔理由不合理、捆绑销售保险产品、未经同意自动续保等问题。
普华永道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银保监会合并之后,单独成立了公司治理监管部,并重点针对公司治理密集出台监管规范文件,补充监管短板并强化公司治理在当前保险监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黄洪强调:“未来,我们的保险行业要围绕市场体系、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领域实施深层次改革,有效提升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以高质量的服务让消费者拥有强烈的满足感,真正形成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实际的独特监管模式。”
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当前,“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保险行业发展模式变革的关键词。12月20日,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再次强调,“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保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责无旁贷。”
从过去一年的发展情况看,保险行业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具体而言,从行业增速看,保险行业补偿式的高增长时代已基本结束,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传统的铺摊子、扩机构等竞争策略已经很难奏效。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原保险保费收入33031.97亿元,同比增长1.99%;保险金额6165.25万亿元;保单件数240.23亿件;赔款和给付支出10013.70亿元,同比增长10.23%;资金运用余额157921.87亿元,较年初增长5.84%;总资产177802.93亿元,较年初增长6.16%。
截至2018年11月底,我国保险市场上机构数量已经达到235家。其中,财产险公司86家,人身险公司97家,市场竞争比较充分。
高成本盲目扩张不仅无法带来竞争优势,而且可能造成沉重负担。特别是财产险和人身险领域都推进了费率市场化改革,产品费率水平明显下降,当前的费率水平不足以支持市场主体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
一位财险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接下来,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市场变化值得关注。”
从开放态势看,随着保险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外资保险主体预计会在中国市场上投入更多的经济、人力、智力和技术资源,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应对这些新挑战。
11月25日,银保监会官网消息,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将成为我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对此,一位外资保险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外资保险公司经营理念更为审慎,注重价值成长,更为关注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等业务衡量指标;投资方面不会出现激进行为;重视合规和风险防控。”
值得一提的是,保险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跨界、跨领域的非传统竞争对手的挑战,颠覆式的竞争模式和不可预知的竞争对手,都在制约着保险行业传统的发展模式。一位保险业资深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这些跨界、跨领域的非传统竞争对手将改变保险业的生态,如果保险公司的发展理念还是局限于“一亩三分地”,注定将会被超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或即将改变保险业的商业模式。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保险行业人士认为,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发展模式的转型,从来就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需要拿出见效管用的举措,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梁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