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2018保险业年度盘点: 银保监会监管元年 我们在变革中一路前行

罗葛妹国际金融报

  银、保监会合并,使保险业发展迎来阶段性里程碑。我们看到持股比例放松、业务范围放开、外资险企在保险业进一步开放中迎来扩容。

  2018年是保险行业的“转型年”和“开放年”。

  银、保监会合并,使保险业发展迎来阶段性里程碑。我们看到持股比例放松、业务范围放开、外资险企在保险业进一步开放中迎来扩容。从行业内部来看,又迎来车险费改落地、报行合一实施,保险行业风险管控不断优化。

  这一年,有迷茫,也有蜕变;有欣喜,也有反思。监管加强、保障回归、财险公司举步维艰、互联网公司来势汹汹……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困难的时期。时至年末,让我们一起回顾保险行业的变革之路。

  合并年,改革开启

  3月,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银保监会成立,一场属于保险业的改革徐徐拉开大幕。

  革命,带给行业的必定是蜕变,是阵痛,是新生。

  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

  保险机构不再“以大为美”,更加看重的是人均保单件数、保险金额、核心偿付能力、保单投诉率等新型数据;

  保险机构纷纷转型,不断拓展保障型保险产品,健康险成为新的保费增长极,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真正实现了关山飞渡;

  保险资管产品跻身标准化产品,获得公开交易机会。消除监管套利、去杠杆、去通道、去资金池,保险资金运用趋向保守;

  保险行业成为金融业对外开放“先锋”,“鲶鱼效应”开始显现;

  保险科技成为新“风口”,目前保险科创公司已超200家,科技正在为保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深度赋能,满足不断增长与动态变化的客户需求。

  欣喜过后,也有反思。

  这一年,保费增速在放缓。前10个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3万亿元,同比下降1.85%,但这也是一次在政策调整和价值转型双重因素叠加下的“硬着陆”,是一场寿险“挤水分”的必经过程。

  这一年,罚单罚款创新高。截至12月19日,银保监会(含各地方机构)共开出行政罚单1302张,合计罚款超过2亿元。以及以19号文为代表的监管政策频繁发布,直接体现银保监会的从严整治、从快处理、从重问责的监管高压态势。

  这一年,保险高管人士频繁变动。近40家保险法人机构履新总裁、董事长或总经理,而对于新“掌舵人”来说,如何在逆市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获得更高的利润,无疑更为困难。

  监管年,史上最严

  1月22日,原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强调:继续加大保险行业的监管力度,从严整治、从快处理、从重问责,让监管“长牙齿”,让违规机构长记性。

  在此之后,监管政策频出,罚单罚款再创历史新高!“从严监管”已然成为2018年保险监管的关键词。

  3月,原保监会下发《关于调整部分地区商业车险自主定价范围的通知》,三次费改拉开帷幕。9月,陕西、广西、青海三地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全面放开自主系数。

  5月4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全面规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行为,并细致到产品条款、产品责任、产品费率厘定、产品精算假设、产品申报使用管理5个方面。

  6月4日,银保监会对《保险实名登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目的是加强保险实名管理,规范保险业务行为,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6月19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提高对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制度,加强从业人员合规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7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商业车险费率监管有关要求的通知》(57号文),要求各财险公司重新报送商车险审批材料,为此次“报行合一”增加监管背书。8月,全行业财险公司分两批,依次在33个地区开始切换手续费上限新标准。

  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确认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维护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9日,银保监会(含各地方机构)共开出行政罚单1302张,合计罚款超过2亿元,远超去年全年的1.5亿元,无论是罚单数量还是罚款总额,都创历史之最!

  众托帮联合创始人龙格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银保监会本身作为监管部门,其存在的目的就是要防范行业风险,所以并不存在所谓的“从严监管”,而只是在弥补之前的某些监管漏洞,让政策法规执行得更到位。

  他表示,银保监会“三定”正式实施后,各省市银保监局也都纷纷挂牌了,相信未来银保监会还会加大执行力度,精细化程度也会更大。但无论监管环境或市场环境如何变化,对于保险机构来说,只要能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严格合规经营,坚守底线,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转型年,健康险发力

  随着消费者保障需求不断提升,以及监管政策加速收紧,2018年保险公司纷纷奋力转型,不断拓展保障型产品的发展空间。

  究竟该怎么转型?

  多家保险公司选择了从转变产品策略开始,比如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和自身的优势,从产品设计、渠道融合、服务升级以及保险科技等方面入手,从中短存续期理财险转向中长期的储蓄型产品和保障型产品。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健康险已经成为各险企拓展保障型产品的重点发力对象。传统寿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及专业健康保险公司,都在2018年走出了各自的健康险业务发展路。在很多险企中,健康险已经成为成长最快的产品类型,而外资险企相较中资险企,健康险保费增速要更快。

  2018年前10个月,在人身险保费负增长的情况下,健康险依旧保持了两位数的同比增速。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10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3358.35亿元,同比下降1.85%。其中,保险业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714.01亿元,同比增长22.69%。由此也能看来,各家保险公司力推的健康险产品,已经在稳定新业务规模和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份最新发布的健康险产品测评报告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备案的人身险产品共计近6000款,其中健康险新品占比越过五成。而健康险新品中,医疗险占比过半,达54.7%,重疾险次之,占比28.7%,疾病保险排第三位,依次还有防癌险、护理险和失能险,这三类健康险保费占比并不算高,合计约为6.4%。

  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曾在公司开放日上表示,健康保险将来会是整个行业发展的主流产品。甚至在2019年开门红期间,新华保险一改往年主打理财险的策略,主推健康险。

  无独有偶,百年人寿也成为主推健康险的典型代表。《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银保监会备案产品信息发现,2018年前11个月,百年人寿一共登记备案的产品有135款,其中61款为健康险,占总产品数量的45%。

  此外,众安保险也在不断探索以健康险为圆心的生态圈,其拳头产品健康医疗险“尊享e生”3年内共迭代12次,服务用户超200万人。

  值得注意是,自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政策顺利落地后,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也成为今年各险企的布局重地。

  近日,包括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养老、新华人寿、泰康养老在内的12家保险公司获准首批经营税延养老保险业务。其中,平安养老还将人脸识别、智能客服、移动投保等创新技术引入了税延养老保险服务中。

  “今年保障型产品明显增多,是受134号文的持续发酵影响,并在今年得到了一个集体爆发。”明亚保险经纪资深销售总监刘亚非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根据银保监会对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规范,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发展有利于保障和改进民生的人身保险产品,并明确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大力发展健康保险产品。而对于长期年金保险产品,也提出重点服务于消费者长期生存金和长期养老金的积累。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