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中证网
返回首页

2024·百姓身边科技事 | 数智科技联通“诗和远方”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 题:数智科技联通“诗和远方”

  新华社记者宋晨

  在多种现代无损分析手段支持下,深藏地下千年的文物重新熠熠生辉;在沉浸式演出中,历史名城再现当年文化盛景……

  回首2024年,数智科技以“云游”拓宽“触达”边界,活化历史文物、演绎人文之美、提升文旅体验,联通“诗和远方”,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引擎。

  技术赋能 让文化“可感可触”

  从中国国家博物馆虚拟数智人“艾雯雯”与馆藏文物鹰形陶鼎跨越时空对话,到江西省博物馆文物“显眼包”集合跳舞,各地文物在互联网上“苏醒”。它们不仅在屏幕上“动”起来,还能说会唱、能歌善舞,甚至可以实现与场景的有机互动。

  沉寂千年的陶俑、青铜神兽、石刻造像等不再只是博物馆中静默的展品,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拥有了鲜活的气息,变得栩栩如生。

  借助三维数字化复原,“国宝”曾侯乙尊盘有了“数字化”分身;通过数字化手段直观呈现西汉错金银云纹铜犀尊高清细节,使观众从视、听、触、互动思考等多维度深入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与数字化平台采集2200套、12583件明代官窑标本,形成约30万条基因数据,为文物保护与研究、文创产品的开发等提供数据支撑。

  5G、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历史遗存、文学经典、艺术作品焕发新的光彩,让文物“说话”,让历史与文化变得“可感可触”。

  服务升级 让体验“提质增效”

  “数字+”,不仅“加”出了文旅新场景,也“加”出了服务新模式。

  一方面,设施设备不断升级换代。浙江美术馆“藏品云”以“典藏大脑”“数字驾驶舱”等构建起跨省的美术藏品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助力美术典藏资源智联共享惠民;国家自然博物馆应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数字人,提供沉浸式导览服务,提升游览趣味性、便利性。

  另一方面,服务模式和运营管理不断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旅游企业可以更精准地洞察游客需求和行为习惯,从而提供个性化服务。

  杭州城市文旅智能体“杭小忆”通过“碰一下”交互技术,实现了“在场即在线”的概念。游客不仅可以在线预订和查询信息,还可以通过“碰一下”技术,在线下直接完成消费,实现线下流量向线上导流的良性循环。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全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2024》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对旅游内容创作、旅游分析预测、旅游数据分析、个性化营销内容产生较大影响,正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场景上新 带游客“穿越时空”

  数字技术的迭代演进,为游客挣脱想象束缚、打破时空边界提供可能,旅游的风从“风景”吹向“场景”。

  传统式的观光旅游,正在被体验式旅游所替代,研学旅行、城市漫步、沉浸式演出等新的旅游关键词持续涌现。

  在河南中牟县,独特的“幻城”建筑里演出的戏剧讲述着中原大地土地、粮食与传承的故事;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创新打造“全域行浸式”数字演艺作品,再现红军长征历程,让红色文化更加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重庆,“洞舰1号”主题景区将科技娱乐的交互、沉浸式感官的震撼、高参与度的非玩家角色演绎体验融合……

  一座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不断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与价值,焕新“场景”吸引各地游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以数据、大模型、算力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正快速融入文化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创意和数据等文化生产要素也在加速融入相关产业生产过程。

  专家表示,当文化领域不断发掘新意、创造新品,从容大方地展现中华历史之美、人文之美、时代之美,人民的自信自强便从心底油然而生,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更加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