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国金证券总裁助理谭军:科创行业领域集聚效应明显 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更为宽广的融资渠道

崔文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年7月22日,科创板届满五周年。五年间,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长,由25家扩容573家,募资规模超万亿。

  今年以来,《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科技企业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等系列新规相继出台,使得科创板站上全新起点。

  历经五年发展,如今的科创板与行业人士当初预期契合度如何?针对当前备受热议的未盈利企业上市,怎言理性看待?

  目前,监管正在细化相关规则,如何完善,能够使其更利于科创板与科技企业的向好发展?

  针对此类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国金证券总裁助理、投资银行总部联席总经理谭军。

  在谭军看来,对于拟在科创板上市的未盈利企业,首先在科创板定位和科创属性方面要满足相关条件,除了发行人和保荐机构自身需要严格论证外,可能还要进一步听取行业相关部门的意见。

  此外,自“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产业并购活跃度有所提升。由于科创板潜在并购标的多为轻资产高科技公司,难以用传统方法估值,结合成功案例及时发布相关指引,或有利于促进科创板并购重组的更好发展。

科创板五载成效显著

  21世纪:科创板推出届满五周年,目前上市公司已经达到573家,如何看待科创板当前的发展状况?

  谭军:从2019年7月22日开市至今,科创板已稳步运行五载,科创板有力地支持了科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快速成长,市场各项指标运行平稳,同时也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整体生态的改善。五年来,科创板在上市公司数量、科创领域产业集聚以及研发创新力度等方面成效显著。

  第一,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由首批25家扩容573家,总市值规模达到5.16万亿,其中,有4家市值超千亿,百亿以上市值的上市公司136家,占全部科创板上市公司比例的23.73%。

  第二,科创行业领域集聚效应明显。作为打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科创板行业结构布局与新质生力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产业转型的浪潮。从行业分布来看,根据Wind统计,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基本都属于战略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37家、生物医药产业109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94家、新能源产业29家、新材料产业69家、节能环保产业29家,上述六大优先支持行业占比超过98%,产业集聚效应和示范引领效益逐步显现。

  第三,科创板企业研发创新力度空前。在科创板直接融资支持下,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快速增加,科技创新动力显著增强。根据Wind统计,最近三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即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9,98%、10.21%和11.20%,研发投入占比逐年上升,且最近三年科创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强度平均水平(10.52%)也远高于创业板(4.87%)和主板(1.92%)。从专利授予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末,科创板上市公司平均每家企业专利申请量约为417件,平均有效专利量约为229件,平均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121件,三项数据均较上年同期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4.3%、15.6%和17.4%。

  21世纪:当前科创板发展情况是否与你们的当初设想是否相吻合?

  谭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在当年还是一个新事物。作为投行人士,我们曾设想过科创板未来会是什么样子(比如上市审核、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等),现如今,科创板已运行五年,成绩斐然,将当初设想结合现状我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方面,创新引领发展。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创新,为创新型企业供了更为宽广的融资渠道。这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本市场也应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为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在参与科创板上市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我们意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需要有创新的产品和技术,还需要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和市场前景,才能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科创板的设立和运行,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在制度建设方面的不断完善。从上市规则、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等方面,科创板都为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这让我们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制度健全、完善,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要勇于实践,勇于试错,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解决。在参与科创板上市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和问题。通过实践探索和总结经验教训,我们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对未来充满期待。科创板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作为市场参与者之一,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科创板将不断壮大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本市场,同时,我们也期待包括上市企业、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能够在科创板市场中不断成长、实现价值。

推荐申报科创板需考虑“立足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情况

  21世纪:伴随IPO新规的出台,科创板上市标准提升,板块属性要求更为严格。如何看待严把板块属性的意义?

  谭军:今年4月30日,证监会修改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新修订的《指引》提高了“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主营业务发明专利数量”“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三个量化指标的相关数值要求,并同时对相关定性指标的相关表述做出修改。此外,上交所也根据新修订的《指引》同步修订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除了上述科创属性评价指标的变化外,更为重要的是将“立足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推荐申报科创板的要求。

  总之,此次修订重申了科创板“硬科技”定位,科创属性评价也更加严格。我认为,严把科创板板块属性的意义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带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过去,从海外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我们获取科学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当前,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阵地,核心技术尤其是涉及国家战略竞争力的“硬科技”始终受制于人,在某些尖端领域(例如高端芯片、工业母机、生物技术、新型材料等)被西方国家“卡脖子”,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现阶段,中国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带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而科技创新又是以企业为载体。曾几何时,科创企业上市融资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些企业普遍经营规模较小,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的企业较多,经营风险、合规问题、业绩水平等均是上市道路上的拦路虎,此外银行贷款的授信和抵押问题也是老大难,由此导致众多科创企业由于无法及时筹措到发展所需资金而错失发展良机。如今,科创板已经成为中国“硬科技”企业加速发展的主阵地,科创板的设立改变了科创企业融资难的局面。从科创板优先支持的六大行业领域可以看出,不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还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均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包括这些产业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以实现快速发展,并通过“产业+科技+资本”的组合拳,将使我国科技发展不再受制于人、高端产品不被“卡脖子”,从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地位。

  二是助推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各板块差异化发展,形成各自鲜明特色。科创板率先以制度及配套细则的形式明晰了自身板块定位,又进一步带动其他板块“各归各位”,形成各自的鲜明特色,而严把科创板板块属性则是再一次强调了科创板的定位要求,避免与其他板块交叉重叠,影响科创板支持“硬科技”的成效。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券商投行和企业可以依据板块定位这个“锚”,结合企业自身情况选择相应上市板块,形成目标明确、路径可依、方法可循的上市规划,降低了试错成本,提高了上市工作效率。

未盈利企业上市或需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

  21世纪:“科创板八条”明确未盈利企业可以上市,据您判断,目前具备哪些特点的企业有望通过未盈利企业方式实现科创板上市?

  谭军:今年6月19日,证监会发布了“科创板八条”,主旨是旗帜鲜明地支持科技型企业,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科创板八条”明确重申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并强调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可见,在政策制度层面,只要是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大门依然敞开。

  21世纪:与此同时,未盈利企业的“吸血”效应相对更强,如何把握未盈利企业上市的适用尺度?

  谭军: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9年科创板开市至今共有46家未盈利企业(上市前1年亏损)登陆科创板,截至目前共有15家上市公司实现扭亏为盈,数量占比32.61%,仍有近七成未盈利企业上市后尚未实现首次盈利,其中2020年上市的15家未盈利企业仍有7家未实现首次盈利,距今已连续亏损4年(含上市当年)。

  有鉴于此,且在当前IPO阶段性收紧、监管审核趋严的背景下,尽管在政策制度层面并未明文禁止或严格限制未盈利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但在审核实践中对于未盈利企业上市却保持严格审慎的态度。对此,我们认为对于拟在科创板上市的未盈利企业,首先在科创板定位和科创属性方面要满足相关条件,除了发行人和保荐机构自身需要严格论证外,可能还要进一步听取行业相关部门的意见。此外,未盈利企业可能还需要充分论证其持续经营能力,充分披露其预计实现盈利的情况,如有必要可能需要出具相关的盈利预测报告。

探索建立“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

  21世纪:“科创板八条”从诸多方面对科创板上市做出新规范,如何看待这一规定的实际作用?

  谭军:“科创板八条”是在科创板开板五周年之际推出的第二轮深化改革的措施,也意味着科创板和注册制的改革进入到深水区。八条措施从发行、交易、再融资、减持、退市等多个环节进行重新优化,查缺补漏,规范运行,对过去五年中暴露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强化了资本市场更好服务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性,为资本市场下一步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21世纪:从规则细化等角度而言,如何调整更有利于科创板与科技企业的向好发展?

  谭军:从规则细化的角度看,我们谈如下三点:

  首先,期待未盈利企业上市审核的制度设计进一步优化。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多家未盈利IPO企业撤回申报材料或出现批文到期的情况,至今尚未有新的未盈利企业上市案例。部分有“硬科技”实力的科创企业尽管突破了重大核心关键技术,但仍需通过资本支持和较长时间孵化,才可能逐步产业化,实现后期较好盈利。科创板尽管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从审核实践看,占比仍较低。监管机构应进一步细化未盈利企业上市的审核关注要点,为市场各方进一步指明方向。

  其次,监管机构应进一步探索建立“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支持再融资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在实践中,过去大量的科创企业需要先期自筹资金完成绝大部分的科研和筹建工作,待项目接近收益窗口时再以再融资完成之前通常是负债端的资金置换,这往往会积累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的估值和发展。科创板再融资的资金用途不应拘泥于短期可见的项目收益,而要放眼长远,将国家科技战略的需求植入资本市场规则之中,进一步鼓励企业践行长期主义、投资机构培育耐心资本。

  再者,并购重组方面,自“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产业并购活跃度有所提升,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产业并购交易。科创板潜在并购标的多为轻资产高科技公司,难以用传统方法估值,盈利存在较高不确定的情况比较普遍,置入难度较大,一定程度造成科创板并购重组难以形成规模。监管机构应结合成功案例,及时发布相关指引。

科创板应提升板块和制度包容性

  21世纪:如何进一步科创板与优质企业的双向奔赴?

  谭军:经过五年的发展,科创板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优质企业,也已经成为中国优质硬科技企业的理想上市之地。在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政策下,科创板的受理节奏有所放缓,相信在科创板八条的指引下,科创板经历新一轮的改革,必能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科创板必能‌为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企业提供更多机会,‌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科技创新领域。

  21世纪:除以上所述外,针对科创板建设,有无更多制度建议?

  谭军:针对科创板的建设,我们的建议如下:

  一方面,科创板应提升板块和制度的包容性。

  科创板从设立之初就高度强调其科创属性及硬科技属性,虽然在成立后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企业上市,但我们看到自去年下半年至今,申报数量锐减,也面临后继乏力的问题。我们对比纳斯达克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到,纳斯达克在设立之初上市门槛较低,其真正进入发展快车道,正好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科技大爆发时代,美国的科技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而纳斯达克则因为上市门槛较低,并针对小型企业有一整套以股东权益为核心的上市标准,降低了中小企业容易受到利润和市值操纵的问题后,吸引了一批无法在纽交所上市的科技企业,从而形成了聚集效应。我们的科创板如果一直坚持非常高的上市条件(如较高的盈利规模或市值),可能会错过部分硬科技企业的成长。

  科技型企业的成长需要较长周期,尤其在前期研发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需要资本市场的扶持,科创板宜从制度设计上更好地发挥对于高科技企业雪中送炭的功效,若假定现有上市条件不变,则应更进一步优化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的上市路径,以期对早期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科创板应持续提升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便利性,为高科技企业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对一个证券交易市场而言,企业IPO上市只是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第一步,让这些上市公司在接下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持续融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则更关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交易市场的品牌要能吸引到好的投资者,促成更多的交易,满足可持续的、长期的企业融资需求,这是评价一个市场或板块运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目前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再融资体系,与主板并无本质差异,在小额融资、储架发行、募集资金使用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进一步提升科创板再融资的便利性,应成为后续制度完善的重要关注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