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40家央企瞄准36个领域 国资委开展第二批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建设

上海证券报

  国务院国资委近日开展第二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建设,在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生物制造等36个领域,支持40家中央企业布局52个原创技术策源地。两批布局后,共有58家中央企业承建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

  据悉,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各中央企业加大第一、第二批策源地建设力度,结合实际加快推进“鼓励关注类”策源地建设,深入实施“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等11个行动计划,力争在量子信息、6G、深地深海、可控核聚变、前沿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成果,推动中央企业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形成201个方向的策源地总体布局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印发实施,确定首批策源地中央企业29家。要求相关企业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推动中央企业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

  第二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建设的开展,是国务院国资委认真落实指导意见,在总结首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成效基础上,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需求,优化形成了8大类60个领域201个方向的策源地总体布局。

  按照优化后的布局,第二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更加突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更加突出前沿颠覆性技术布局,更加突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近两年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今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中,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2023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2.1%。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在今年4月底召开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宏志提出,有条件的国有企业要抓紧对算力、算法等关键领域和环节攻关,多路径布局前沿技术,努力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中央企业、地方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要加快实施“AI+”专项行动,带头抢抓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的机遇,主动开放应用场景,积极合作打造可以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行业大模型,力争“以应用带技术”加快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增长动能转换。

  王宏志还提到,下一步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要考虑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必经的‘战略亏损期’,对这些产业和相关基金,区分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长周期的考核评价和中长期激励机制,算好全局账、长远账。”

  首批原创技术策源地成果显现

  记者注意到,2024年来,已有多家中央企业更新了原创技术策源地的建设和布局进展。

  记者从中国电信了解到,公司作为“下一代光网络”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牵头单位,长期致力于推动全光网技术的发展和演进。今年4月,中国电信研究院携手中兴通讯和长飞公司基于普通单模石英光纤,完成S+C+L(即短波长波段+常规波段+长波长波段)多波段大容量传输实验,创下普通单模光纤实时传输速率新的世界纪录。此外,中国电信还牵头了云计算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打造。

  中国能建牵头打造了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近年来,中国能建重点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布局创新资源、打造创新体系,攻克了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发电、碳捕集封存利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等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了风光热绿色发电、氢制储运、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行业领先技术,并加快推动创新成果转化。

  记者从中国中车获悉,公司围绕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的“双赛道双集群”布局29个原创技术培育项目,完成“四性”技术突破17项,发布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目录231项。以产业安全和行业引领为主线,以标志性整机产品及场景为载体,全面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在产业链上下游重点布局17种整机产品攻关及技术升级,着力突破57种关键系统和部件及关键共性技术。

  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显示,2023年央企研发经费投入1.1万亿元,深入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和建设,组织实施“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等11个专项行动计划,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完成能源、工程、医药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组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参与国际科创中心和区域创新中心创建。

  南方电网能源发展研究院董事长张勉荣认为,国资央企肩负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重任,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聚焦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加强产业链共性技术供给,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限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