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文化·视点|与时代共鸣 与人民共情——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共话电影的时代性与人民性

新华社

  新华社成都8月4日电 题:与时代共鸣 与人民共情——业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共话电影的时代性与人民性

  新华社记者王鹏、童芳

  “中国电影要把握时代脉搏”“电影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出作品与出人才相结合”……日前,第3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系列活动期间举办了“电影:时代与人民”专题座谈会,邀请电影从业者和专家学者分享心得体会,共话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与措施。

  座谈会由中宣部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回顾了中国电影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与会人士从弘扬电影传统、推动创作繁荣、激发创新活力、推进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等方面展开了交流讨论。

  近年来,我国电影票房表现亮眼,电影市场持续繁荣发展。“广大电影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批展现时代发展的电影佳作,既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又赢得了群众的口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谢力说。

  面对社会变革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电影从业者应该如何更好助力电影强国建设?

  对此,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表示:“我们要勇于探索新的题材、新的视角、新的表达,让电影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切充分反映时代精神。”

  结合自己制作《寻龙诀》《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影片的经历,导演乌尔善认为,电影创作者要坚持守正创新,用最新的电影技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电影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们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富有中国美学精神的视听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我演过农民,发现不去农村生活一段时间,不真正干干农活,就会演得不像农民;我演过企业家,如果没有跟企业家们掏心挖肺地聊天,我真没想到他们除了创造财富,内心还会有那么厚重的家国情怀。”演员张译说,“演员心里要清楚,脱离生活的表演苍白而无味,必须要把拥抱生活、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作为我们一生的功课。”

  在与会人士看来,电影创作者需要尊重艺术、尊重观众,这样才能为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不断提供动力。

  “时代在变,电影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编剧张冀认为,电影从业者要打破套路化、机械化的创作思路,深入生活开展调研,主动应变,不断寻求电影创作上的新突破。

  “我们需要通过精湛的艺术表达,让观众被影片的故事所吸引、被人物的情感所打动,让他们观看影片后可以感受到电影震撼人心的力量。”导演尹力说。

  “记得我在参加电影《流浪地球》路演时,一位小朋友发言说看完影片想成为一名宇航员,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电影带给观众的力量。”演员王智说,“我也将坚守电影人的社会责任,踏踏实实把作品完成好,给观众带去更多情感共鸣。”

  与会人士也认为,推动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加强人才培养,凝聚社会各界的合力。

  “中影推出的预约放映,是我们在放映方式上的新尝试,目的是为了贴近观众消费习惯,促进供需匹配,培育细分市场。”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傅若清说,“我们要在进一步增强全国市场服务保障能力基础上,以新业态、新形势、新模式优化供给。”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通过建设性的电影批评和学术研究工作,让创作界与评论界形成良性互动,更好推动电影的创新与进步。

  中宣部电影局常务副局长毛羽表示,电影要抓得住时代精神的主流、跟得上观众需求的变化、经得起万千目光的审视、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汲取灵感、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国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