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新能源汽车上半年销售火爆 比亚迪卖了超160万辆

韩忠楠 证券时报

  7月1日,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公布2024年上半年销量及交付数据,进一步透露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火热温度。部分新势力车企陆续被市场淘汰,被迫重整;一大批合资车企销量断崖式下滑,产能过剩。

  汽车市场高度白热化竞争的背后,是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大幅替代,比亚迪为首的国内新能源车企上半年销量普遍上涨。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个别月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已超过50%,燃油车开始逐渐成为新车市场的“少数派”。

  比亚迪坐稳龙头地位

  比亚迪披露的最新公告显示,公司6月份销售新能源车34.17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4.52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19.50万辆。

  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量达161.30万辆,同比增长28.46%。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72.62万辆,同比增长17.73%;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销售88.10万辆,同比增长39.54%。

  从销量规模和增速上来看,比亚迪旗下的插混车型已正式超越了纯电动汽车。多家券商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比亚迪插混车型的持续热销,为其销量规模的总体上涨打下坚实基础。而比亚迪插混车型之所以持续受到市场认可,还是源于其在技术上的迭代。

  今年5月,比亚迪刚刚发布最新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第五代DM-i双模混动系统,继续刷新并降低汽车油耗水平。

  太平洋证券分析,比亚迪新一代DM技术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6.06%。相比之下,强调燃油经济性的日系品牌丰田和本田,其混动系统的专用发动机热效率均约为41%。这意味着,比亚迪在混动市场的份额有望继续提升。

  从近期市场的反馈也能看出,自比亚迪秦L DM-i、海豹06 DM-i等多款混动车型上市后,日系车“扛把子”卡罗拉、凯美瑞、雅阁、楼兰、轩逸等均开始降价。

  新势力交付量普涨

  比亚迪之外,多家造车新势力上半年交付量及销量表现,也十分抢眼。

  7月1日,赛力斯发布公告,2024年6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为44126辆;其中赛力斯汽车销量为41457辆,同比增长631.42%。1~6月,赛力斯累计销量为200949辆,同比增长348.55%;其中赛力斯汽车销售182602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608.83%。

  经历了前几个月交付上的波动,6月份,理想汽车又重回高光时刻。数据显示,2024年6月,理想汽车交付新车47774辆,同比增长46.7%。1~6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188981辆。

  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表示,二季度以来,在新车型理想L6上市和门店效率提升的双重作用下,理想汽车重回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首,并在2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市场斩获中国汽车品牌销量冠军。

  在换电联盟“朋友圈”持续扩大的同时,蔚来的交付表现也逐渐走出低谷,实现突破。数据显示,6月份,蔚来共计交付新车21209辆,同比增长98%,创历史新高;2024年第二季度,蔚来交付新车57373辆,超交付指引,同比增长143.9%;2024年上半年,蔚来共交付新车87426辆,同比增长60.2%。

  小鹏汽车6月的交付量同样喜人,共交付新车10668辆,同比增长24%,环比增长5%。其中,小鹏X9交付1687辆,上市半年累计交付13143辆,持续领跑纯电MPV市场。2024年1~6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共52028辆,同比增长26%。

  刚刚在美股上市的极氪汽车在今年6月实现了交付突破。数据显示,极氪6月交付20106辆,同比增长89%,环比增长8%,再创历史新高。据悉,这也是极氪品牌首次单月交付破2万辆。今年1~6月,极氪共交付87870辆,同比增长106%。

  7月1日当天,小米汽车也公布了最新交付量。数据显示,2024年6月,小米SU7交付量超10000辆。据小米汽车透露,7月份,小米SU7的交付量将依然超1万辆。

  传统经销商库存压力增大

  新能源汽车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则被进一步稀释,而这也进一步加剧那些以燃油车销售为主的汽车经销商的压力。

  6月30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2024年6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2.3%,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环比上升4.1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方面表示,临近半年任务考核节点,经销商库存水平上升。为了冲击半年度任务目标,经销商“以价换量”现象较多,导致新车价格下探严重,裸车毛利较低。

  为此,该协会的专家建议,经销商要根据实际情况,理性预估实际市场需求。同时要加大对“以旧换新和报废更新政策的宣传”,通过强化服务提振消费信心,把降本增效放在首位,防范经营风险。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