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解读关键问题 把脉中国经济

余世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大分工中来。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借助人口红利等要素禀赋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当前,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充分认识内外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蔡昉等近日出版的新书《双循环论纲》指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该书对核心技术自主发展、人口老龄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议题,给出专业性解决方案。

  书中指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呈现长期停滞趋势,逆全球化浪潮加剧。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经济体,正在陷入以低增长、低利率为特征的停滞状态。以美国为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展望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12年(1996年-2007年),美国GDP实际年均增长率为3.27%,而危机后的12年(2008年-2019年),美国GDP实际年均增长率仅为1.69%,下降近一半。根据IMF预测,从2008年到2025年,美国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还将进一步下滑至1.56%。

  自2010年以来,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潜力不断释放,这有利于中国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服务性消费占比在继续提升。但也要看到,相对于物质性消费,服务性消费的可贸易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为依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以强大的国内需求聚焦全球优质资源,提供了进一步发展条件。

  中国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达到99.09万亿元,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为14.3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6.4%。2009年至2019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28%。GDP的规模和增速效应,既体现出中国经济体的强大生产能力,也反映出中国市场的超大规模需求能力,这是中国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独特优势的重要体现。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塑造国际竞争力和合作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后,该书提出十个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不仅涉及高水平对外开放、产业链重塑、金融改革、区域均衡、老龄化挑战等宏观命题,也对养老、收入分配、消费投资等问题给出解决方案。

  针对核心技术自主发展问题,该书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二是抢抓疫情防控窗口期,加快提升制造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培育;四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产业链和区域价值链,构筑自主可控的强大供应链网络体系。

  此外,针对养老问题,蔡昉分析了老龄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并在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针对中国本土实践的方案建议。蔡昉认为,应建立健全尊老敬老事业、养老产业和老年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扶助体系,调动全社会资源和积极性,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书中还收录了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农业发展研究所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等十多位专家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度解读。

  对于广大投资者所关心的投资趋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书中提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既要强调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又要拓展投资空间,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新发展格局下的投资,既要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要求,也要更加倾向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这些投资方向可归结为两大类:

  一种是“补短型投资”。该类投资是针对发展中不平衡的领域进行投资,提高国民经济供给和需求的协调性。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对卫生健康领域投资的需求。这种需求反映出我国在卫生健康领域的潜在投入空间。因此,围绕人民生命健康这一大主题,医疗产业研发投入、疾病监测体系强化、卫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投资,大有可为。

  另一种则是“升级型投资”。该类投资是围绕经济现代化发展方向,旨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的投资。其中,以新基建为代表的“升级型投资”,例如5G、大数据中心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特高压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以及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十四五”期间可带动投资规模超过27万亿元,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热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