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智能电动汽车有望重构车企盈利模式

焦源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李湛日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板块存在一定泡沫,但投资者更关注新能源车未来能否做大做强,消化目前的高估值,能否由虚转实需关注三大重点。

  在具体投资方面,建议重点关注国产特斯拉产业链。同时,应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机遇,例如汽车智能化。智能电动汽车是公众认可的新趋势,有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固态电池技术目前仍难以撼动锂电池的主流地位。

  新能源汽车板块存在泡沫

  中国证券报:近日关于新能源车板块是真金还是泡沫引发较大争论,你怎么看?行情能持续多久?

  李湛:电动车是被大家认可的优质赛道,市场给出较高估值符合情理。但不是所有企业都符合这种高预期,例如特斯拉产业链就是较为典型的高预期代表,单纯炒作概念的行为难以得到市场认可。目前特斯拉市销率(市值除以销售额)的比值已经有20倍之多,新能源造车新势力的比值也十分高,而传统车企一般都不超过1。造成如此高估值的原因在于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期望十分高,希望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能够挑战传统旧势力,甚至重演苹果打败诺基亚的历史,事实上也有很多人会把特斯拉比作汽车业的苹果。

  新能源汽车板块肯定存在一定泡沫,但大家更关注的是未来新能源车能否做大做强撑起目前的高估值,由虚转实,能否做到这点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能源车是不是必然取代传统汽车?各国的政策,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达成的共识,注定了新能源要取代化石能源,未来不管是哪种新能源技术率先推广,“电能替代”都是最终的发展目标,都将改变目前化石能源的支配地位,汽车业更是如此。而困扰新能源进一步推广的问题有很多,电池技术、电动车里程、成本高以及安全性等都是摆在车企面前很直接、很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时间和技术的沉淀,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能否逐步克服目前的困难也是新能源汽车板块行情能否持续的关键。

  二是新能源造车新势力能否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新能源车企不需要制造传统燃油车所需要的复杂发动机,关键的电池技术可以依赖宁德时代等电池巨头,就这点而言,造新能源车的门槛并不高,因此在2020年末可以看到很多科技企业入局新能源车的新闻,而老牌车企也能造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造车新势力未来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格局,但新能源车优势在于先发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以及前期在自动驾驶领域积累大量了数据。因此,我看好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也看好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中崛起。

  三是新能源汽车未来盈利能力是否强于传统汽车?实际上目前造车新势力大多没有实现盈利,特斯拉的净利率也仅有2%左右,但市场对新能源车的盈利预期是十分高的。新能源车的两个发展方向,智能化和网联化,赋予了电动车更多可能性,市场也是看中了新能源汽车这个优势,如果能够如电子产品一样实现软硬件分离,并使用OTA在线升级的方式加速产品迭代,将大幅降低硬件制造的成本,能够有效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软件的搭载也让汽车朝着智能终端的方向发展,其盈利模式相比传统车企有可能实现革新,盈利能力有更多的可能性。

  中国证券报:去年以来,新能源车企市值暴涨,跻身全球车企前列,未来汽车业格局会如何演绎?

  李湛:新能源汽车的火热行情掀起了新一轮汽车产业重心争夺赛,由于电动车市占率有限,以及存在技术上的不成熟和风险性,传统车企前期没有足够动力投入电动车研发和推广,这也给予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新兴车企机会。

  新兴车企体量小、革新快、转型负担小,凭借中控大屏、多屏协同、天幕玻璃、人机交互等设计抓住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痛点,避免了传统车企产品“千篇一律”的设计思路,把汽车打造成为具有高科技感、更具未来气息的产品,未来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大概率能继续呈现向上发展态势,特斯拉处于引领者的位置,但在销量数据上还没有遥遥领先,各品牌新能源市场份额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中国借助车企协同互联网科技巨头,以及部分目前已在市场占据优势的零部件供应商厚积薄发,有望实现自主品牌的崛起。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扩大,规模效应使成本进一步压缩,未来新能源车企的头部效应会愈发明显,补贴退坡也对车企的成本控制提出新的挑战。加之造新能源车的门槛相对传统车更低,传统车企也不甘示弱,正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业务,在电动化方面进行了重点布局;国内外科技巨头也想从中分一杯羹。目前车市的复苏并不意味入局的所有车企将从中获利,经过2020年调整后,弱势车企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过剩产能出清几率不减反增。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下半场,新的龙头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市场竞争会非常激烈,小车企的发展需要先抓住小众需求,精确定位,在错位竞争中寻求发展。

  智能出行是新增长点

  中国证券报:有观点将新能源车的兴起与互联网的发展相比,两者未来发展趋势是否有可比性?

  李湛:把这两个行业放在一起对比,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新能源车风头正劲,大家把新能源看成互联网之后又一个风口,板块在2020年的高速发展让人想到先前同样在短时间实现高增长的互联网;二是与新能源汽车走向智能化和网联化这两个大目标有关,新能源车的发展会愈发紧密地和互联网、物联网结合,车企提供软件服务也会成为未来盈利的大方向,发展新趋势有望带来类似于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

  也有观点指出,未来造车将不再成为车企的获利点,提供软件服务和出行解决方案才是未来车企重点发展方向。但汽车本质仍然属于制造业,盈利能力逊于互联网产业,新能源车也将面临很多制造业共同的难题,车企的优势还需建立在不断压缩各环节的成本,以及整合供应链资源和挖掘新技术上。新能源车也要在满足了作为汽车应该具备的安全性和出行便捷性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

  车企提供优质软件服务的确是发展大趋势,智能出行终端的概念也让市场看到了新的增长点,新能源车走向智能化需要互联网的加持。但在新能源车尚且不能解决便捷充电、续航、安全性等问题前,新能源车消费需求的释放关键仍在动力电池等技术突破上。因此两者不可简单地直接对比。

  中国证券报:我国车企要在新能源车赛道实现弯道超车,目前具备什么优势,还需要打破哪些瓶颈?

  李湛:我国汽车工业基础弱是目前最大的难题之一,技术积累必须厚积薄发,没有捷径可走,整车设计制造之路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突破,国产品牌整车在海外市场表现疲软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从基础零部件入手是很好的发展途径,引入特斯拉也是为了振兴整个产业链,相信未来我国汽车行业能够弥补这个短板。

  我国新能源车企的优势很明显:一是国内政策扶持到位,积累了经验和数据。我国较早地推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赋予新能源产业宝贵的先发优势,除此之外,我国较好的行业补贴政策也大大推动了行业的发展速度,较早实现了公共交通领域的电动化切换,积累了大量应用经验。二是消费市场大,消费需求多元化,能为新能源车企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现在市场关注的重点是,中高端的新能源汽车未来要走向大众,势必需要下沉市场,将技术的发展转化为对社会的贡献,近日的汽车下乡政策也是针对下沉市场,逐步释放消费潜力。同时,只要找准定位,直击客户需求,相信大多车企都能在国内大市场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占有一席之地。三是面对新能源汽车新赛道,国内车企包袱小,转向变革快,稳步走强的国内供应链也能积极赋能。在传统燃油车制造上积累少,某种程度上反而让国内车企转型的沉没成本降低,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车企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车企的业务以后可能不再是以前单纯的生产一辆车,而是提供一套智慧出行方案,我国车企在这方面具备赶超的可能。同时,中国供应链在过去几年涌现出一批有技术、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优质供应商,它们也能为新能源汽车发展赋能。

  锂电池仍将占据主流地位

  中国证券报:在A股市场,投资新能源汽车未来应重点关注哪些产业链?

  李湛:首先应该抓住龙头企业的高成长、高确定性机会,持续看好手握强势供应链的供应商,建议重点关注国产特斯拉产业链。特斯拉国产化持续快速推进,2020全年总交付量近50万辆,对国内新能源产业是重大利好。

  一是国产特斯拉价格不断下探,目前仍有价格下调的空间,有利于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提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二是为新兴车企树立标杆,打破传统车企垄断局面,为行业增添活力。受特斯拉带动,在美股上市的我国新能源车企近期表现优异,已经超过部分老牌传统跨国车企市值。三是有利于国内零部件配套企业发展,不但可以达到增收增利的目标,还可以通过与国际顶级车企配套提升自身能力。四是国内配套企业可借此机会切入国际供应链生态体系,将国产车型出口到欧洲成熟市场,为国内品牌零部件背书,助力其打进海外市场。

  同时,也要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机遇,例如汽车智能化。智能电动汽车是一致认可的新趋势,也是用户可以最快、最直接感受到变化的地方,它既涉及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有可能带来商业模式的改变。类似于现在的手机和电视机,软件服务持续收费的迹象已经出现了些许苗头,智能化有望使车企与用户建立更强的联系,发展出车企持续服务存量客户的新模式。而在智能化这个大赛道上,国内自主品牌是有着巨大优势。国内汽车供应链在稳步走强,特别是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的软硬件实力兼具的科技企业,诸如BAT等,它们大多也与车企在开展合作,这些科技公司积累的技术和数据将帮助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崛起。另外,一些有延续性发展前景的零部件领域也同样值得关注,例如玻璃和电动电池领域,部分国内供应商已成长为行业龙头,占据了较高的全球市场份额。

  中国证券报:近日出现的半固态电池引发市场热议,固态电池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会颠覆锂电产业链吗?

  李湛: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能源密度高,安全性好,易于存储,而缺点是目前电导率表现差,界面电阻大。固态电池本质上是将液态电池的电解液与隔膜替换成固态电解质,同时追求对锂金属负极的应用。固态电池的优势在于能量密度高,有望打破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安全性高,封装更简易,体积能量密度大幅提升。

  目前发展固态电池仍有两个亟需注意的短板。一是常温下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不到电解液十分之一,因此快充性能表现并不占优势。二是固态电池界面电阻较大,导致在大电流使用的情况下,能量损失较大,难以实现快速充放电,这对于固态电池原有的优势是一种消耗。

  半固态电池是液态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电池中间的过渡态,采用固液电解质,底层逻辑是希望通过半固态来改善安全性,为动力电池性能改进提供了新的产业化方向。

  但固态电池目前还没有产品,甚至样品也没有公开,未来将如何颠覆行业难以预测,具体要看性价比。纯固态电池目前有两大主流路线——氧化物与硫化物各有优劣,但均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离量产较远,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对生产环境要求苛刻,需隔绝水和氧气,成本控制难度大。

  未来技术路线应该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止固态电池一个方向,包括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燃料电池技术,如果成本和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瓶颈可以破除,就可以很好地解决长途货运的需求,突破目前电动车的禁区。但目前的技术仍难以撼动锂电池的主流地位,我们认为,锂电龙头将依旧引领电池技术发展,投资风险也小于新技术企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