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货币环境有望持续改善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胡月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1月份信贷、社会融资等数据的超预期增长,是“首月效应”下的季节性现象。从金融机构经营的季节性波动看,既然存在着规模激增“首月效应”,就必然伴随有规模快速回落的“次月效应”。因此,2月份信贷和社会融资增长的较大幅度回落,其实也是一种季节性波动。另外,春节因素也对1、2月份间的非正常波动具有影响。为消除这种季节性波动的影响,通常将1-2月份的合计数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实际上,很多宏观数据为消除春节因素影响,都将1-2月份数据合并公布。从前2月的合计信贷和社融增长看,1-2月的信贷和社融增长表现平稳。在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下,信贷、货币增长的“首月效应”及相应季节性波动,并不会改变货币环境的整体平稳格局。货币、信贷、社融在“首月效应”过后增速皆回落,表明货币环境平稳格局不变。

  在货币、信贷平稳延续的同时,宽信用发展趋势不变。资管新规对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进程已经完成,金融市场重新进入平稳发展期,市场发展将更规范有序平稳。货币环境由中性偏紧转向中性偏松,必然带来信用环境的改善,因而“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也是必然。在资管新规等金融监管规范化进程早已完成的背景下,宽信用的倾向性格局呈现,并不存在过长时滞。

  从社会融资各渠道的变化看,非信贷融资有着比信贷融资更为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其中表外融资尤甚。2018年金融经营规范化后,表外融资野蛮增长的态势改变,增长更为平缓。为防止资金“脱实向虚”,表外融资增长受到了政策较多关注。1月份企业部门的票据融资大幅增长,直接导致2月份票据融资的快速回落,使得社融中表外融资增长重新回到收缩状态。

  非银行信贷的融资渠道整体减少,主要是表外融资减少的结果,直接融资仍然处于正增长状态,和银行信贷渠道一样,只是表现为少增。季节性波动因素消除后,社会融资中非信贷渠道将恢复增长态势,表外融资净下降局面也会改变。

  2016年后,企业部门在经济转型的压力下,经营难度有所上升,对信贷的需求下降。同时,随着去杠杆的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带来的底部徘徊,以及供给侧改革带来的经济运行中竞争压力增加,使得居民资产配置中对房地产的偏好更趋强烈,因而居民部门的信贷增长,呈现持续高增长的态势。

  随着供给侧改革效果的逐渐显现,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恢复(整体投资放缓的同时,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先行企稳回升)。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复苏,使得货币效应逐步由中性回归积极,201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环境呈现显著改善态势。信贷、货币增长带来的流动性放松,将带来经济活力的直接提升。在现阶段,货币环境趋松的结果,将带来投资的企稳回升格局——信贷、货币回升,直接带动投资回升。从投资和信贷、货币增长间的进程关系看,在信贷和货币企稳下,2018年四季度以来的投资增长,已呈现比较明显的企稳迹象。

  从金融供给端看,2018年上半年之前的近3年时间里,信贷和货币的增长,是依靠房地产市场繁荣带动的,社会信用扩张主要依靠房地产相关信贷,投放的资金难以进入实体领域。在“房住不炒”的政策总基调背景下,楼市长效机制在“一城一策”思路下取得不少进展,楼市投机需求得到明显限制,房地产相关信贷需求明显下降,直接导致家庭部门的信贷增长在2018年走稳,以及2019年放缓态势的形成。

  当前,货币当局一直引导资金流向实体部门和中小企业,但房地产市场对资金的强大吸引力,使得信贷和资金的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随着楼市的逐步调整,资金将由楼市回流到实体部门等其它市场,信贷市场对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将得到提升。

  资管新规进入平稳实施阶段后,金融市场重新进入多元化发展,即宽信用将逐渐恢复。货币环境由偏紧转向偏松,将加快宽信用的发展过程。基于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的宽信用,与以往基于房地产融资的宽信用不同,表外融资的复苏将有限,未来宽信用发展将更多地建立在市场型直接融资发展基础上,如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的发展。

  虽然货币环境趋松迹象比较明显,市场也存在普遍预期,但笔者认为,在“首月效应”过后,信贷、货币快速回升的势头不会延续,1月份信贷和社融的大幅增长,不是政策放松加码,未来信贷、货币的增长将重趋平稳。国内货币增长平稳的格局,从根源上看,是基础货币增长难以持续扩张所决定的。未来要维持国内流动性相对平稳的态势,势必面临以下选择:降准、新创基准货币投放渠道。

  按照通常的货币增长中性基准,2019年M2增速在7.5%-9.5%区间将是政策合意水平。当前货币实际增速显然已接近中性区域,未来货币增长进一步提升空间有限。货币当局未来政策重心将转向价格方面,因此未来降息概率正在快速上升。

  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使得企业日常经营难度上升,叠加基建投资重要性的上升,降成本自然就成为下一阶段供给侧改革的重心。随着去杠杆持续推进,货币环境边际放松在事实上也已呈现,由此供给侧改革下一阶段的重心将是降成本,融资成本偏高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客观事实,自然也进入政策视野,降息也就成为未来必不可缺的政策选项,预计未来货币环境有望持续改善。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