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证锐评】胡月晓:突破思维局限 三维度完善政府债务管理

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胡月晓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据财政部网站20日消息,11月份,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459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270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89亿元;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42亿元(全部是新增一般债券),发行置换债券和再融资债券417亿元。笔者认为,在债券市场规模增长构成制约整体政府债务增长情况下,即使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在债务可持续和风险管理下是可行的,也要让位于中央政府国债的发行,甚至必要时可采取增加转移支付力度的办法协调债券发行资源。

  在信用货币体系下,国家债务通过充当储备货币创设过程中的抵押物,使主权货币具备了显性国家信用,这就是国家债务的货币经济学意义。国债的货币经济学意义,使得国债不再是单纯“债务”,而且还是主权货币发行的基础和保证。实现信用货币体系下流动性平稳的需要,以及基于国债的货币经济学意义,政府债务管理突破债务管理局限,在全新的“债务-货币”经济学思维下,如何看待我国政府债务发展。

  首先,创新思维加快国债规模增长。过去我们对国债规模增长的认识,都是基于债务可持续性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并没有考虑主权货币增长的需要。因此,国债规模的管理和增长,需要将其放置在债务可持续、宏观调控和货币增长的“三位一体”框架下考量。由于没有考虑储备货币创造的需要,中国国债规模存量显然是不足的。

  其次,扩张国债优先于地方债发展。只有国债才能代表国家信用,国债规模需要适应货币增长的需要提高。除非中央政府担保地方政府债务,能够体现国家信用的只能是中央政府债务,即国债。在债券市场规模增长构成制约整体政府债务增长情况下,即使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在债务可持续和风险管理下是可行的,也要让位于中央政府国债的发行,甚至必要时可采取增加转移支付力度的办法协调债券发行资源。

  第三,尽快提高短期政府债务工具的品种和规模。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一个原则是使两端(负债和资产)的久期匹配,这样可以实现利率变动风险的最小化。货币当局同样需要遵循久期匹配的原则。货币当局为维持储备货币发行的平稳,需要短、中、长各种期限储备货币发行的匹配,无论央行通过何种工具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贷款、贴现操作,其对应期限的储备货币创设,通常希望能得到相应合适久期的抵押品。

  在成熟的利率市场化体系下,货币市场利率是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基础利率,货币当局通常通过调节货币利率引导利率体系变动。货币利率的调整,需要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常态化的频繁操作,因而客观上大量短期国债的存在。事实上,美国大量短期限的国库券,尤其是现金管理国库券,其发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联邦基金操作提供合格抵押物,而非债务管理。

  由于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外汇储备不再是储备货币的创设主来源,OM和贷款、贴现窗口在中国基础货币投放中的重要性日渐提高,与其它成熟信用货币体系一样,未来将成为储备货币创设的主渠道。信用货币背后体现的信用是国家信用,因此储备货币创设过程中的抵押品应尽可能体现国家信用。我国目前正处在储备货币体系形成来源转变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严格将储备货币创造和国家信用直接挂钩,现存的主要问题是体现国家信用的国债规模不足、中短期限比重过低,迫切需要从国债的货币经济学意义出发,完善国债发行管理的政策框架和发展思路,建立起债务可持续、宏观调控和货币增长的“三位一体”管理框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