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创新提质 培育外贸新动能——当前抓改革促发展观察之四

新华社

  外贸,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观察开放活力的“晴雨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明确“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作出“强化贸易政策和财税、金融、产业政策协同”“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创新提升服务贸易”等多项部署。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在外贸大省、重点行业调研时发现,各地各部门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相促进,通过创新应变、提质升级,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结构更优、活力更强、空间更大。

  优化结构,稳住外贸基本盘

  这个夏天,与气温同步飙升的还有中国体育用品出口热。

  “这款足球植入了芯片,1秒内能做500次识别动作,通过实时数据辅助判断是否手球、越位等。”顶碁运动用品(淮安)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宏达告诉记者。

  今年以来,这家公司出口欧洲杯、美洲杯、奥运会等赛事用球及训练用球407万个,在手外贸订单排至年底。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同比增长16.7%,高出同期出口整体增速9.8个百分点。

  这是外贸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抢抓国际市场机遇的一个缩影。

  “外贸‘成绩单’超预期,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是重要影响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表示。

  前7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2%,月度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在5%以上。其中,家电、手机、电脑月度出口值连续增长的同时,风力发电机组、船舶、汽车出口增速较快,同比分别增长86.3%、84.4%、20.7%。

 

  准备出口的上汽集团乘用车福建宁德基地生产的汽车停靠在福州港江阴港区海关监管区,等待装船(2024年3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上半年,上汽大通新途EV90等新能源车型在欧洲多个国家的销量稳居市场前列。即将到来的9月,上汽大通将在欧洲市场全球首发全新高端纯电皮卡。

  继欧盟今年7月初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纯电动汽车加征临时反补贴税后,中国汽车出口形势备受关注。

  “即便面对一系列的外在限制和影响,我们的新能源产品在欧洲市场依旧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上汽大通有关负责人说,下半年仍将重点瞄准中高端发达市场,同时也将布局更多增量市场。

  多重挑战下,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市场多元化迈出新步伐,殊为不易。

  “外贸回升向好背后,有外需改善等客观因素,但显著的产业链系统竞争优势、强劲的创新动能和有力的政策配套等因素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赵福军说。

  出台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政策措施,聚焦外贸规模稳定和创新发展;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进一步挖掘国内消费潜力;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实施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作用,防风险、补损失、促融资、拓市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助推企业调产业结构、稳传统市场、拓新兴市场。

  前7个月,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经营主体达60.9万家,同比增加8.8%。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数量增加10%,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10.9%。商务部对1.6万家重点外贸外资企业调查显示,超七成企业预计全年出口有所增长。

  创新业态,培育竞争新优势

  近日,在广东汕头市大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主播们在数十个直播间内忙着为自家生产的地毯地垫“带货”。上半年,这家公司在电商渠道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接近去年全年销售额,在亚马逊平台的地毯品类中业绩领先。

  “跨境电商对我们扩充市场份额非常关键,可以说势在必行。”公司营销副总经理林健群说,公司专门在深圳成立了独立运作跨境电商板块的公司,正加快通过Shopee、Lazada等跨境电商平台拓展泰国等东南亚新兴市场。

  货车在传化上合跨境电商监管中心等待海关查验(2024年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在传统贸易承压背景下,跨境电商作为外贸新业态,凭借突破地域限制、缩短交易链条的优势,成为众多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新渠道。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速达到10.5%,高于外贸整体增速4.4个百分点。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说,从上半年进出口的表现看,外贸在跨境电商、绿色贸易、贸易数字化和扩大进口四个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同时这也是外贸新动能培育的着力点。

  这是2024年1月31日拍摄的位于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内的黑河跨境电商园区智能仓储物流中心。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积极应对贸易数字化、绿色化趋势”“推进通关、税务、外汇等监管创新,营造有利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环境”“创新发展数字贸易,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在福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上,参观者在TikTok Shop生态专区展位前参观(2024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商务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广州推动跨境电商税款电子支付改革落地,杭州深化跨境电商保税进口商品跨关区退货试点,青岛支持公用型仓储建设……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瞄准难点堵点,推动跨境电商做优做强,应对挑战抢抓机遇。

  顺应数字经济新趋势、可持续发展新需求,数字化、绿色化已成为外贸发展的新底色。

  不久前,海南自贸港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正式开通,资金跨境流动更加自由便利,上线一个多月交易资金折合人民币超46亿元。

  “以前向境外合作方支付一笔费用,从发起汇款申请到提交合同、发票审核,可能需要一到两天时间,现在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名已经开户并实现业务办理的企业人员说。

  积极推动数字技术在贸易领域的应用,部分港口无纸化的放货比例达到90%;支持地方、企业探索贸易全链条数字化的实现路径,引导外贸主体更加主动地进行数字化转型;累计与39个国家达成《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一系列改革举措下,中国贸易数字化、绿色化步伐加快。

  “在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更加有效利用数字化和绿色化趋势来推动传统外贸转型升级,进而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地位。”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说。

  扩大开放,开辟发展新空间

  8月1日上午,一名来自西班牙的采购商来到山西祁县,签订了18万美元的水烟壶新订单。

  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生告诉记者,这位西班牙客商是今年广交会现场认识的新客户,“随着国际航班加快恢复和更多免签政策的实施,我们与海外客户往来更多了。”

  这家公司的玻璃制品传承100多年的人工吹制玻璃非遗技艺,60%出口到阿拉伯国家,还有一部分销往俄罗斯等国家,近5个月销售额同比增长都在20%左右。

  一个中部小城的非遗手工艺品远销海外更大市场,是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生动注脚。

  从国际市场看,前7个月,中国对欧盟、美国、韩国、日本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2.2%;对东盟、中亚、拉美、非洲合计进出口同比增长9.8%,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7.1%和5.7%。

  从国内区域看,前7个月,东部、中西部、东北地区充分发挥各自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进出口同比分别增长7.1%、2.5%、2.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明确“扩大自主开放,有序扩大我国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资本市场、劳务市场等对外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指引我国外贸发展开辟新发展空间。

  推动服务贸易,为开放创新合作拓展新空间——

  外籍游客在重庆大足石刻景区游览(2024年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近期,一名外国博主的“city不city”视频火遍全网,背后是中国入境游市场的显著升温。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服务贸易显示出较强韧性。上半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4%。其中旅行服务同比增长47.7%,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领域。

  发布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持续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中国不断推进中外人文、商贸、科技领域交流合作。

  积极扩大进口,与世界共享中国大市场新机遇——

  在第七届进博会技术装备、汽车展区展前供需对接会现场,展商工作人员(右)向采购商介绍企业产品(2024年8月8日摄)。新华社发(陈浩明 摄)

  距离第七届进博会开幕不到90天。截至目前,签约展览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已有150多家企业连续7年签约。

  从过去出口创汇“卖全球”到今天扩大进口“买全球”,中国自主开放的步伐蹄疾步稳。前7个月,中国进口10.57万亿元,同比增长5.4%。

  观众在消博会上参观(2024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举办消博会、进博会、广交会等重点展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自贸协定谈判进程……

  这是2024年4月15日拍摄的第135届广交会会场。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我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种类丰富多样,市场潜力快速释放,将继续为进口提供支撑,同时也将更多、更广地惠及全球。”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说。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随着中国坚定深化改革开放,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外贸不断积蓄新动能,前进脚步势不可挡。

 

  文字记者:谢希瑶、邹多为、唐诗凝

  海报设计:姜子涵、栾若卉

  统筹:周文林、金宇、郜新鑫、聂毅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