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看区域·中部篇|向“新”出发 开“创”未来——科创中国的中部力量

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6月20日电 题:向“新”出发 开“创”未来——科创中国的中部力量

  新华社记者韩朝阳、谢奔

  穿梭在道路上的无人驾驶汽车、全球首台可变径斜井岩石隧道掘进机、融合多维感知的人工智能质检设备……一项项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不断出现,彰显着中部地区的创新热潮。

  近年来,中部六省因地制宜,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在新发展格局中,中国腹地正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开“创”未来。

  以“质”致远 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稀土,现代工业的“维生素”,江西赣州的“王牌”资源。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系统工程与装备研究所,设备全速运转,海上风电重大项目技术攻关火热进行。

  如何保证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低成本、高稳定、高效率,是国际难题。赣州科研机构利用稀土新材料研发海上风电设备,发电能力比传统设备提高20%,节约永磁材料10%以上。

  从以初级加工为主,到形成“采选—冶炼—稀土合金—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及应用”产业链,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稀土开发利用历程,赣州涌现出中国稀土集团、金力永磁等一批龙头企业。

  中部六省经济总量约占全国1/5,在全国经济版图中举足轻重。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制造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6.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6.8万亿元,规模约占全国1/5。其间,不仅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转变。

  “十四五”以来,随着中部地区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河南食品轻纺、山西煤炭、江西有色金属、湖南冶金、湖北化工建材、安徽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都在向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与此同时,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涌现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信息、合肥智能语音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向“新”而行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往前数十年,安徽合肥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全部家当只有4个“5”:5平方公里、5万人、5条路、5家企业……如今,安徽合肥已成为新晋万亿级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被誉为“最牛风投城市”。

  俯瞰合肥高新区,量子信息未来产业正在数百米长的“量子大道”上“多点开花”。相隔几个路口,坐落着集聚AI企业的“中国声谷”。向西望,深空探测实验室总部落户合肥“未来大科学城”核心区,一条“逐梦星空”的新赛道正在打开。

  郑东新区,龙湖北岸——郑州中心城区坐拥一片和杭州西湖水域面积相似的“风水宝地”。“长期以来创新是河南的短板,科研用地出让价格仅为商业用地的1/10,郑州宁愿损失短期的土地出让收入,也要布局新兴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中心,建成中原科技城核心片区。”郑州中原科技城管委会人才工作局局长邬蒙说。

  河南将“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作为“十大战略”之首,近3年来,新建20家省实验室、41家省产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由2020年的6310家、11826家,增至2023年的1.2万家、2.6万家。

  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今年1月至4月,中部六省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均呈两位数增长。

  开“创”未来 构建创新产业生态

  湖北武汉,“中国光谷”,518平方公里,一半山水一半城。向“新”追光,从“0”到“1”,这里拉出了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

  36年追“光”逐“芯”,这里陆续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光传输系统、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第一个400G硅光模块……“中国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发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在其带动下,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今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中国光谷”走向“世界光谷”,底气源于这里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集聚了42所高等院校、3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和80多万在校大学生,高新技术企业超5200家。

  湘江之畔,湖南长沙,以“开放创新 中部崛起”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闭幕不久。

  “创新”是本届中部博览会上不断被提及的一个关键词。安徽将实现2万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湖北将实施百位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计划,山西将打造“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

  江河奔涌,新潮涌动,中部六省借助各自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时代“中部崛起”新格局正加速形成。(完)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