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产品碳足迹国标与行标空缺,专家建议急用先行,先试先行

章轲 第一财经

  针对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空缺的问题,多位专家日前建议,充分考虑我国各类产品对碳足迹的需求程度,以市场主导、急用先行为原则,优选出一批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标准研究,先试先行。

  生态环境部等15个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发布与国际接轨的国家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制定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基本建成。

  产品碳足迹是产品从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使用到最终处置/再生利用等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温室气体排放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已先行推动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体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表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摸清生产端“碳家底”,有助于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碳减排。他认为,碳足迹以标识形式向消费端进行展示,增强产品品牌价值的同时也能培育低碳消费习惯,有利于推动形成“由点到链再到网”的全社会减碳模式。

  “针对当下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空缺问题,亟须立足国情统筹做好产品碳足迹标准国际接轨工作,确保标准制定符合国际准则,同时符合我国行业的实际特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胜说。

   

  国家将在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方面急用先行,先试先行。图为某企业电解铝生产车间。摄影/章轲

  今年3月8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发布关于征集“新三样”碳足迹国家标准项目提案的通知,酝酿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碳足迹国家标准。市场监管总局明确,将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逐步开展产品碳足迹等碳标识认证。

  陈胜介绍,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已逐步开展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充分考虑我国各类产品对碳足迹的需求程度,以市场主导、急用先行为原则,优选出一批产品进行碳足迹核算标准研究,涵盖水泥、电解铝、光伏组件、平板玻璃、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品,先试先行,为后续系列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参考。

  碳足迹核算涉及诸多领域和复杂的核算规则、计量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纪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推进碳足迹有几个难点,一是产业链的上下游关联性。所有的碳足迹必须要从产业链上来综合核算,然后对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产品、每一个环节进行核算,跨区域、跨部门、跨企业的事情比较难;二是核算方法和标准的统一问题。因为碳足迹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产品,而目前,各部门的核算标准和方法学,有的缺乏,有的不衔接等。

  田春秀表示,加快推动碳足迹工作基础建设,会同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和重点产品核算规则标准,发布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产品碳足迹因子,让碳足迹工作“有章可循、有数可用”。

  同时,加快推进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产品碳足迹分级管理制度、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建设。选取有条件的地方、行业针对碳足迹工作重点任务开展试点,创新政策和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形成重点产品碳足迹工作“全链条”以及碳足迹工作“重点环节”的良好实践。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截至目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近日先后印发工作方案,要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全链条推动产品碳足迹的标准建设、核算、标识认证和应用场景开发。到2025年,出台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力争完成400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到2030年,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基本完善,电池、光伏、钢铁等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得到广泛推行。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实施方案》表示,碳足迹涉及多个行业、多种产品、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需动员社会主体广泛参与。鼓励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参与,最大程度构建各方联动、共建共担共享的工作格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