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央行货币政策司发文传递货币政策调控新信号:提升货币政策支持质效 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张琼斯 上海证券报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党支部5月31日发布的文章传递出有关货币政策的最新信号。

  这篇名为《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文章称,下阶段要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支持质效:一是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二是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三是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四是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在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方面,文章明确,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和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完善货币政策框架,丰富政策工具箱,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均衡投放,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针对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文章表示,要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整合优化现有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养老金融、数字经济“五篇大文章”的支持力度;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支持直接融资加快发展。

  关于利率,文章提出,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发挥政策利率引导作用,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效能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加强利率自律管理,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关于汇率,文章明确,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综合施策,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就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文章表示,坚持系统思维,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就业、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政策合力,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畅通政策传导,促进经济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与质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着力支持国内经济平稳发展。文章称,面对近年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大幅加息的外溢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优先支持国内经济发展,多次降准、降息,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文章显示,2013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共下调准备金率25次,累计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公开市场操作7天期逆回购利率逐步下调至当前的1.8%;自2019年8月LPR形成机制改革以来,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累计下行86个和90个基点。LPR改革以来至2024年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累计下降160个基点至3.7%;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累计下降180个基点至3.7%。

  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强势,外贸外资稳健增长。文章显示,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24年4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汇率分别累计升值16.5%、31.0%、60.8%和59.6%,对一篮子货币总体保持强势。

  稳定的汇率也使得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相对稳定的资产收益表现,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上升。文章披露,截至2024年3月末,已有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的1129家境外机构进入我国债券市场,外资持仓量超5700亿美元。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