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合肥推进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

经济日报

  不久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工作正式启动。在试点城市中,合肥实践探索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路径、市场机制和典型模式等受到广泛关注。

  打破路径依赖

  “合肥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多为科创型企业。产业发展要想进一步提速,迫切需要中小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合肥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民营经济发展处处长吴建斌说,作为一种发展路径,数字化转型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提升整个产业集群供给能力,助力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很多中小企业有路径依赖,思想和行为习惯转变并不容易。加上数字化转型难度大,周期长,变革带来的阵痛并不是每家企业都敢于尝试。”合肥中辰轻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查正旺坦言,“中小企业往往很难独立完成数字化转型,能否找到一个优秀的服务商也是影响企业‘会不会转’的重要变量。”此外,查正旺认为,相比大企业而言,当前中小企业对于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需求更为紧迫,需要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能够精准触及企业,让企业愿转敢转。

  以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创新应用,推进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这是合肥找出的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近年来,合肥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示范应用,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搭建行业平台

  作为跨领域跨行业的国家级“双跨”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下简称“羚羊平台”)便是其中典型。“我们依托工业大模型等工业AI技术,以产品化、平台化方式助力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羚羊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徐甲甲说。

  “有些制造企业硬件设备先进,数控化率甚至能达到90%,但是业务数字化程度却只有30%。”徐甲甲说,“举例来说,在企业加工环节的衔接上,部分企业仍需要人工盘点半成品,理清产品数量等信息后才能进入下一道工序。万一仓库缺料,可能还得耽误一两天时间。而借助羚羊平台上推荐的一些软件系统,通过小程序扫码等方式对物料和产品实时登记,即可实现库存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可实时监控和调度库存。”

  记者了解到,在供给端,羚羊平台通过集采等方式将市场中上百个优质服务商开发的软件引进来;在需求端,企业只要登录羚羊平台,就可以根据自身管理和业务需要选择软件。

  徐甲甲表示,通过羚羊平台,软件服务商产品、政府补助信息等都可以快速实现供需对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无论是生产运营管理,还是查询工资条、考勤打卡等有关企业‘柴米油盐’的琐事,羚羊平台都提供了相应的软件服务。截至目前,羚羊平台已入驻用户数超71.1万,服务企业379.2万次。”徐甲甲说。

  在合肥中辰轻工机械有限公司总装车间,记者见到车间工人张能正在操作杀菌冲瓶灌装压盖一体机。只见他在显示屏上按下启动键,机器部件便快速转动,冲瓶、罐装、压盖一气呵成。“这台机器每小时大概能生产2.4万瓶产品,生产时就会将这些信息数据上传到MES(制造执行系统)。”合肥中辰轻工机械有限公司企管部长杜玲说。

  查正旺说,利用服务商提供的MES,数字化已经覆盖生产各个环节。目前,企业派工处理时间从20分钟降低至5分钟,车间人均劳动效率提高16.5%,计划达成率提升至90%,设备综合使用效率从60%提升至75%。“利用数字化系统管理后,公司各类技术资料都可以纳入线上管理,而且版本实时更新,一年光是节约图纸打印机等管理费用都在30万元左右。”查正旺说。

  引导企业转型

  在合肥,像这样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合肥市统筹数字基建体系布局,推进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截至今年9月份,合肥市累计培育世界级“灯塔工厂”4家,位居全国第二位;智能制造示范工厂6家;省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超1500个。去年,合肥荣登2022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排名第12位,跻身数字经济发展新一线城市。

  吴建斌说,合肥市将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示范带动、看样学样、复制推广一批优秀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引导企业形成数字化转型理念。同时,继续加大政策补贴力度,用真金白银为企业鼓劲加力。

  “我们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参与,开发集成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培育一批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商,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吴建斌说,“很多服务商擅长开发软件产品,但可能对企业本身的生产需求了解不够,通过培育开发、牵线搭桥等方式,能够帮助服务商更加精准对接中小企业,更好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记者 梁 睿 李思隐)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