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每于寒尽觉春生 逆向布局好时机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一梅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近期的市场波动牵动着亿万投资者的心。站在当下的时点,各种不利因素正在消退,利好因素不断累积,经济底、政策底、盈利底、估值底、情绪底,A股“五重底”已经相继出现。我们更应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强化逆周期思维,以实际行动践行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理念。

  “五重底”相继出现 市场拐点特征明显

  投资者一直期盼的市场拐点正在来临。

  从经济基本面看,在稳增长政策的发力下,国内经济基本面持续改善。国内经济持续向好,内生增长动能增强,A股公司盈利增速将迎来修复。

  从政策面看,政策底已经非常明确。今年7月以来,减税降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活跃资本市场等多领域政策密集落地,合力呵护市场,起到全面托底经济、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展望四季度,增量政策利好仍值得期待,有望进一步显著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增强A股市场流动性支持。

  从市场本身看,市场拐点特征明显。近期市场调整明显受到外部流动性因素的短期冲击。当前美联储加息接近尾声,美债收益率已达高位且上行空间有限。高利率影响下,美国经济逐渐步入下行周期,全球资金流动利好新兴市场国家权益资产的表现。

  从盈利上看,A股整体的企业盈利和名义GDP相关性较强。今年三季度GDP较二季度明显改善,企业和居民收入也有望持续改善,对A股企业盈利起到积极支撑作用。

  从估值上看,当前A股处于极低位置。Wind数据显示,当前沪深300指数PE估值为11.1倍,中证500指数PE估值为22.3倍,中证800指数PE估值为12.4倍,分别处于2010年以来24%、14%和25%分位数的历史较低位置。对于上述指数来说,PB、PE等指标均处于历史较低位置,而悲观因素均位于拐点附近,估值进一步压缩空间相对有限。

  从情绪上看,当前市场成交量已从之前的跌破7000亿元陷入冰点逐渐回暖。上周成交大幅放量,上周五当日超过9600亿元,本周一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突破万亿元。前期持续流出的北向资金,上周也是连续两天净流入,表明投资者的情绪在触底回暖。

  经济底、政策底、盈利底、估值底、情绪底,A股“五重底”已相继出现。过去两年上证指数三次跌破3000点,主要出现在市场情绪最为悲观的时期,但也意味市场进入底部区间,是良好的逆向布局机会。展望未来,无论是国内经济还是A股,压力最大的时候已经过去。

  逆向布局正当时 增量资金加快入市

  面对市场的“五重底”,上市公司、社保基金、中央汇金、公募等各类资金纷纷逆向布局,逐步加大入市力度。

  回购增持不断增加。统计显示,截至10月27日,今年以来439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方案,回购金额超640亿元;282家上市公司发布重要股东增持计划。产业资金逐步加码,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家本身对当前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可。

  以社保、险资为代表的长期资金正加大入市比例。财政部日前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有利于保险资金加大权益类投资力度,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长期资金。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次数呈现回升态势,主动举牌上市公司次数已超过2022年全年。近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表示,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长期向好。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频频出手。10月以来,中央汇金先是增持四大行股份,随后又买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有望带动市场信心快速修复,夯实市场底部。

  公募基金注册和发行节奏也在加快。7月底以来,权益类基金注册节奏加快,周均注册权益类产品近30只,为此前周均注册数量的2.5倍。同时,基金公司近期频频自购,用“真金白银”向投资者传达“坚守信号”,与广大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此外,两融资金流入明显提速。

  随着越来越多长期资金和聪明资金入市,市场底部特征不断显现,“A股钟摆”已至低谷,回摆可期。我们更应坚定信心,买入并长期持有。

  从3000点到3000点,尽管沪指看上去是兜兜转转回到原点,但从2008年6月12日上证指数收盘跌破3000点,到此次跌破3000点,以Wind全A指数为代表的市场整体涨幅超过90%,主要投资A股的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更是取得了150%的涨幅(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年10月20日)。可以说,每一次3000点失而复得的过程,都是逆向布局的良机。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我们坚定相信中国经济将长期向好,更看好当下权益市场长期配置价值。从长期视角看,当前A股市场已处于阶段性底部,正是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等各类资金逆向布局权益投资的好时机。我们希望,用专业力量助力投资者更好分享中国经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带来的投资机遇,迎接美好生活。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