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产业逻辑特征日渐明显 并购重组助力深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黄灵灵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随着注册制改革推进,上市公司“壳价值”被压缩,市场化并购逐渐成为上市公司推进专业化整合、深耕强链补链的利器。以深市为例,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市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含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合计317单,合计交易金额约7600亿元。

  整体来看,深市上市公司以全市场注册制改革为契机,围绕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要求,积极利用并购重组工具做优做强,并购重组交易日趋理性,产业逻辑特征日渐明显,主渠道作用日益彰显,已成为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示范性效果愈加突出

  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市上市公司实施重大资产重组209单,合计交易金额约8405亿元。其中,单笔交易金额超过100亿元的方案有21单,累计交易金额占比过半,有影响力的并购重组方案频现,示范性效果愈加突出。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整合能力得到充分淬炼,特别是在交易估值方面,深市重组标的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的平均评估增值率分别为262.63%、231.00%、156.76%、162.16%,交易估值逐步回落,交易行为进一步回归理性。

  同时,产业并购占据主流,使得深市并购重组交易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实施完成的重组方案中,从行业分布看,近五成标的属于制造业,且以电子、医药生物、基础化工、机械设备等高端制造业为主。

  作为高水平创新动能策源地,创业板坚守“三创四新”板块定位,着力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关键领域技术突破与战略布局。注册制实施以来,截至2023年9月底,累计24单创业板重组项目注册生效,交易金额合计390.98亿元,超70%项目标的资产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超70%项目属于产业整合并购,有效推动并购重组在服务国家战略、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人士指出,并购重组产业和实体特征更加鲜明,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通过重组工具优化产业链一体化水平、培育先进产能,推动科技、产业与资本高水平循环。

  推动强链补链

  近年,深市国企重组规模较大,民企重组活跃度较高。其中,国企披露并购重组交易数量占比约四成,交易金额占比约七成,民企披露并购重组数量占比约六成,交易金额占比三成左右。

  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国企实施完成并购重组单数分别为20单、23单、16单、15单,交易金额分别为2234.58亿元、1827.23亿元、1199.33亿元、1276.72亿元。其中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及延伸的单数占比分别为65%、43.48%、62.5%、60%,深市国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深化国企改革,优化产业链一体化水平。

  深市民企亦善用活用资本工具,强链、补链整合并购日渐增多。2020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民企实施完成并购重组单数分别为50单、28单、24单、15单,交易金额分别为1004.29亿元、388.83亿元、419.17亿元、71.49亿元。

  深耕市场化改革

  资本市场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为市场主体用好资本工具提供了强大助力。2023年2月,为落实全面注册制相关要求,深交所充分吸收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以来的积极成果,对深市两板重组标的资产行业准入、重组上市等作出差异化制度安排;同时,结合上位法规修订和最新监管实践情况,增加对上市公司重组股票异常交易监管的内容,进一步强化并购重组全链条监管。

  在把好入口关方面,深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交所落实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相关部署,对“三高”交易、重点行业及关键领域的重组方案加强监管问询。2022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交所共发出132份重组问询函,对15单重点关注的重组方案进行多轮问询。

  同时,全面注册制实施后,深交所集中开展打造“三阳光两促进”系列行动,全部审核流程和审核资料在深交所网站向全市场公开;加大阳光化审核工作力度,持续提升咨询沟通、来访接待的质量与效率。对于符合小额快速条件的并购重组申请,受理后无问询环节,直接出具审核报告,不断提升审核质效。

  此外,深交所从严打击违规行为,对重组商誉减值、承诺不履行、标的失控、控制权争夺等事项保持高度关注。2022年至2023年三季度末,深交所对56单拒不履行业绩承诺的案件依规作出纪律处分,涉及113名交易对手方/业绩承诺方,对5单并购标的信息披露违规(含财务造假3单)的案例作出纪律处分,进一步强化监管威慑,维护市场秩序。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