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孙国峰:央行正积极采取措施缓解银行信贷供给约束

彭扬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彭扬)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近日在《中国金融》上撰文表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关键是形成激励相容的机制,鼓励银行主动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用下指标、派任务的行政办法。针对银行信贷供给仍存在的三大约束,人民银行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加以缓解。

  具体看,孙国峰指出,一是资本不足构成实质性约束。若不及时补充银行资本,将制约其下一阶段合理的信贷投放。对此,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以永续债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二是部分银行信贷投放面临流动性约束。外汇形势的变化使我国银行体系总体面临较大的中长期流动性缺口,再加上银行内部“以存定贷”的管理模式等,对信贷投放形成约束。人民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对银行的正向激励机制,对于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口径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人民银行通过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提供优惠利率的长期资金,精准提供流动性。三是利率传导不畅也对银行信贷需求形成约束。目前存贷款利率上下限已放开,但人民银行仍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两轨”,这实际上对市场化的利率调控和传导形成一定阻碍。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逐步“两轨合一轨”。

  孙国峰表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精准把握好政策的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深化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和发挥好资本市场功能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支撑框架,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要保持货币金融条件与经济平稳增长及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既要防止货币条件过紧引发风险,也要防止“大水漫灌”加剧扭曲和继续累积风险。继续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平衡好总量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发挥“几家抬”的政策合力,从供需两端共同夯实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二是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结构优化作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落实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项政策措施。要将逆周期调节措施与补短板、加强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加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力度,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滴灌的作用,着力提高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继续运用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抵押补充贷款、宏观审慎评估等政策工具,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能力。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发挥好信贷、债券、股权“三支箭”的作用,积极推广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推动实施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

  三是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平衡好促发展与防风险之间的关系。坚持结构性去杠杆,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要继续推动实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方案,稳定宏观杠杆率,加快补齐监管制度短板,有序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继续推动产能出清、债务出清、“僵尸企业”出清,继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充分发挥存款保险作用,做实金融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机制。

  四是协调好本外币关系,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利率和汇率作为资金要素的内外部价格,在调节内部和外部均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健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强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的引导功能,进一步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推动利率体系逐步“两轨合一轨”。有序推进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价格杠杆调节进出口和宏观经济自我平衡的功能。

  五是提高金融结构的适应性,在服务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增强金融体系的韧性。抓住机遇,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补齐金融领域制度短板。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不断完善融资结构,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加强统筹监管和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风险内控能力。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建立民营银行的常态化设立机制。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